大概19年前,我从未想到,未来的一天我们的“星仔”可以在纽约时代广场对着大佬苹果挑衅地喊出“Hello,Big Apple”;更会以硬汉的姿态赞助纽约尼克斯、休斯顿火箭和金州勇士三支炙手可热的球队,出现在全球每一个家庭的荧幕。
我在CCTV上当着全国观众的面演示星星2号语音交互功能“我想请你吃牛排”,能迅即翻译成某种语言,被大洋彼岸的国际友人感知。
我想,《世界是平的》之所以流行,正是因为在技术发展和资本流动的双向推动下,构建了一个更有想象力的时间与空间,也对跨国企业的全球运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耳熟能详的IBM、西门子的全球化之路,以及默多克的传媒帝国扩张,都是这种扁平结构社会模式的受益者。
作为中兴最早一批做市场的参与者,1996年我进入中兴,在中兴的一路成长也伴随着集团的全球化之路。1998年,我们在巴基斯坦取得9000多万美元的订单,这一历史性的攻破被视为中兴全球化的开端。
时隔17年的2015年,在央视新闻联播上,我们的骄傲第一次高调地公之于众:2014年海外发货量超过70%,全球1亿台的出货量,北美市场第四和位居全球专利第三……这些漂亮的成绩单,年复一年讲述着中兴十几年来一直执着的“全球化”情结;而在这个商业全球化并不高的空间里,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和优势,似乎并未受到国内市场足够多的认识和青睐。
开拓国际市场,共振民族品牌和手机产业,一直是中兴作为一家老牌国企最朴素的梦想,而中兴也并不缺乏“全球化”的底气。在十年海外市场的硝烟战争中,我们以“专利”武装“全球化”。迄今,在全球范围内提交超过53000项专利,拥有超过800项LTE关键专利,占全球行业总专利数的13%。
在“一带一路”成为各国全球化战略合作新热词,视“全球化”为基因的我们,也找到了属于“中兴模式”更为确切、新鲜的表达——“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