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裂与重构:后信息化时代的中国社会嬗变

科技杂谈
关注

【3】

如果说,过去20年的“村村通大建设,为中国奠定了信息普遍服务的基础。

那么,过去10年的移动互联网大发展,则是真正深入到无数生活和行业场景,驱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质变。

2009年8月,新浪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中国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门户网站。

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启幕的标志事件,到现在还未满10年,但整个移动互联网已经日新月异,在一浪又一浪的井喷中,成长为中国新经济的引擎,

微信、陌陌、知乎、抖音、直播、吃鸡、王者荣耀……

炒股、导航、打车、报税、听音乐、看新闻、打游戏……

如今,我们用京东淘宝购物、用美团饿了么订餐、用滴滴摩拜OFO出行、用微信支付宝付钱……越来越多的信息、产品和服务,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

而依托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工业4.0、物联网等技术,互联网更已开始深入线下,与传统行业融合发展,拉动社会经济加速增长。

用邱泽奇教授的话来说,就是“互联网社会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的生态系统。

【4】

一直以来,信息科技的发展,都是以十年为一个发展周期。

过去的3个十年,从通信、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已经带给我们太多变化。

而即将成为“5G元年的2019,也将成为我们面向下一个十年的发展起点。

这一个十年的核心命题,是万物互联。

所有的设备都将连网,以更低的时延、更高的带宽、更海量的连接、更敏捷的感知、更智能的处理,更彻底地改变每一个人的生活。

这将是一个充满无限想象空间的“后信息时代

在这个过程中,网络与现实世界之间的界限将越来越小,创造出更多的红利,同时也带来更多的规则冲突与规则缺失。

对于政府和企业来说,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基于新的互联网社会生态,通过新的信任机制,构建和完善面向数字社会时代的发展新规则和新机制。

比如,与此同时,我们每一次手指划动,每一步脚步进退,都在我们的经意或不经意间,通过手机、通过智能设备、甚至通过各种传感器,都会以数字形式,在互联网公司的数据库中,留下一个抹不去的行动痕迹。

如何在提高效率、提升便利性的同时,保护每一个人的隐私和数据安全,这将是一个最为艰巨的挑战。

而对我们个人来说,最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去刷新我们的观念和认知,更快更好地应对和适应新时代的浪潮。

1990年,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中提出,不同人群对信息、技术拥有程度、应用程度和创新能力差异,将带来更大的社会分化,并将其命名为“数字鸿沟

如今,信息普遍服务的鸿沟已经越来越小。通过互联网,每个人都能轻易获得海量的信息和服务。但到底获取哪些信息和服务,如何利用这些信息和服务,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却更加巨大。

这些,都是我们即将迎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