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低轨卫星通信市场规模将达40亿元

亿欧网
关注

2月16日,中国首颗通信能力达10Gbps的银河航天首发星,在轨30天后成功开展通信能力试验,在国内第一次验证了低轨Q/V/Ka频段通信。

银河航天首发星型号负责人常明提到:“一个月以来,银河航天首发星在轨状态良好,卫星入轨以后,按照飞行程序姿态机动和模式切换正常,星载软件、综合电子、测控系统运行正常,将继续开展Q/V/Ka等频段的通信性能测试。”

为何这则新闻会引起全网关注?

银河航天CEO徐鸣曾告诉亿欧科创:“我国建设4G网络大概花费了2万亿人民币,太空互联网提供了新的网络基础设施。当把30亿人囊括其中,这便是互联网公司寻找的下一个10亿用户的机会。”

因此,引得大家争先观望的,是太空互联网即将爆发的市场红利。本质上,随着以高频段(Ku、Ka等)、大容量、高通量为特点的宽带通信技术的成熟,通过通信卫星实现互联网接入已经成为可能,而未来五年,中国卫星通信市场规模也将达到40亿元。

中国卫星通信产业进展如何?

低轨卫星通信系统,即卫星距地面高度在 500-2000 公里,系统通常由分布于若干轨道平面上的卫星构成,卫星形成的覆盖区域在地面快速移动,轨道周期通常在2个小时左右。而早期的卫星通信系统,主要实现数据通信、广播业务、电话业务等基本通信需求,同时应用在航海通信、应急通信、军事通信和偏远地区的网络覆盖等。

卫星通信作为一种微波通信,主要利用卫星上的转发器作为中继站,转发无线电波,从而实现地球上的两个或多个卫星通信站之间的通信。因此,卫星通信可实现远距离的语音、数据、图像、视频传输等业务功能,是远程通信的重要手段之一。

同时,这也是全球各国抢占卫星通信资源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美国忧思科学家联盟的“在轨卫星统计数据库”显示:截至2019年1月9月,全球在轨正常运行卫星数量为2062颗,较2018年4月份记录数据1980颗,增加了82颗。其中通信卫星776颗,占37.6%,地面观测卫星769颗,占37.3%。

数据库中提到,全球共有627颗通信卫星在轨运行,包括各类军用通信卫星以及政府部门和企业所有的民用通信卫星。如下图所示,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中国、日本6个国家通信卫星数量超过20颗。而美国是全球通信卫星数量最多的国家,而中国在轨通信卫星数量全球排名第五。

2025年中国低轨卫星通信市场规模将达40亿元

同时,依据2019年最新数据显示,航天驭星创始人赵磊告诉亿欧科创:“航天驭星根据公开数据统计,2019年全球共成功发射了个489颗卫星,其中有通信卫星169颗,占总体卫星发射数量的35%左右。”因此,从全球的通信卫星市场发展上看,未来可期。

目前,中国卫星通信主要以C频段(4-8GHz)和Ku频段(12-18GHz)为主,少部分卫星采用Ka频段(27-40GHz)。

其中,C频段和Ku频段主要用于卫星广播业务和卫星固定通信业务,现已趋近饱和;

Ka频段主要用于高通量卫星,提供陆海空移动宽带通信;

Q/V 频段将是未来卫星通信领域争夺的重点,目前ITU(国际电信联盟)正在制定NGSO(非静止轨道)卫星通信中使用Q/V频段的频谱共享规则,以确保NGSO系统与GSO(地球同步轨道)系统以及其他NGSO系统能够共存。

而2020年1月16日银河航天成功发射的5G星座的首发星,就是全球首颗Q/V频段的NGSO通信卫星。通俗来看,频率的高低,决定了通信传输带宽的大小,频率越高,单位时间传输的数据量上限也越高。

中国卫星通信产业有哪些“优与劣”?

近年来,中国卫星通信产业的发展还处于稳步增长阶段。

如2016年8月中国首颗移动通信卫星天通一号01星成功发射;

2017年3月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投入使用,该年中国卫星通信市场规模相较往年取得了较快的增长;2018年1月,中国首颗高通量卫星投入使用,再次提高了中国卫星通信市场增速。

但是该产业未来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第一,低轨卫星轨道和频谱资源竞争将愈演愈烈。

对于通信卫星市场来说,轨道和频谱是通信卫星能够正常运行的先决条件,国内外的普遍打法,便是制定规模庞大的低轨卫星系统方案,或者建立卫星通信系统组网计划。

例如,中国航天科技和航天科工集团分别提出了“鸿雁”和“虹云”低轨卫星通信星座计划,将分别发射300颗和156颗低轨通信卫星组建太空通信网,两个系统计划将于2023年建设完成。可以预见的是,待虹云星座、鸿雁星座、银河航天星座完成阶段性部署或完成整个星座建设,届时中国卫星通信市场将会迎来爆发增长。

第二,低轨通信卫星与个人移动终端的应用普及化未来可期。

例如,随着现代移动通信和电子元器件技术的飞速发展,低轨通信卫星系统在通话质量、数据传输速率和使用成本等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提高。而伴随5G通信的发展,低轨通信卫星具有距离地面近、通信时延短、数据传输率高等特征,未来个人移动终端与卫星直连通话、上网都将成真。

第三,高通量、小型化、星座化是未来卫星通信发展的主要趋势。

当前,全球卫星通信运营商的高轨道(GEO)卫星采购数量正逐渐减少,伴随着第二代“铱星系统”的组网建设,以及OneWeb、O3b、SpaceX等公司的低轨通信星座开始试验或发射组网,低轨道通信卫星的发射量则显著上升。因此,未来低轨卫星通信星座的大规模组网,上游通信卫星制造市场卫星数量上的差异将会表现的更加明显。

此外,银河航天合伙人、卫星技术专家张世杰也表示:“在全球商业通信卫星发展迅速的今天,提前布局卫星频率轨道至关重要。可以预计的是,低频段资源需求必将持续增长,资源变得日益紧张。中国商业航天公司只有尽早布局高频段通信才有在国际赛场上 ‘换道超车’的可能。”

为何低估到40亿元?

美国卫星产业协会(SIA)发布的数据表明,2018年间全球卫星产业市场规模为2774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加3.28%。从近5年的数据看,若不考虑统计口径的变化,全球卫星产业的市场规模保持在3%左右缓慢增长的趋势。

而在全球缓慢增长的卫星市场中,通信卫星既是弥补信息时代“数字鸿沟”的核心工具,也是全球通信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尤其在“太空互联网”建设中,通信卫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对比国内外卫星通信产业建设部署,中外差距较为明显。

具体来看,2月17日,SpaceX发射第五批60颗“星链”卫星,累计发射约300颗,早已成为世界上部署卫星最多的私人太空公司;

英国通信公司OneWeb本月也发射了34颗卫星,以构建高速低延时的网络连接。OneWeb近地轨道卫星数增至40颗,下一批34颗卫星定在3月份发射;

亚马逊为自己的太空互联网项目“柯伊伯”(Project Kuiper)规划了3236颗卫星,为无互联网地区提供宽带服务;

加拿大老牌通信卫星公司Telesat提出了近地轨道卫星网络Telesat LEO项目,预计发射298颗卫星以覆盖加拿大以及全球。其中,2018年1月,Telesat第一阶段近地轨道卫星成功发射。

因此,当他国开始大体量进行通信卫星网络部署建设之时,中国还在通信卫星产业发展的初始阶段。

2025年中国低轨卫星通信市场规模将达40亿元

依据公开资料查询,如上表可知,2018年中国最大的卫星运营服务商——中国卫星营收已达到27亿元人民币。通过近三年的增长率平均值测算,自2018年起,逐年同比增长率约为4.1%,2025年,中国卫通市场营收将达35.8亿元,而随着亚洲卫星与电信卫星通信公司在中国市场占有额的波动上升,以及民营通信卫星服务商的助力,保守估计,中国通信卫星产业市场规模将达40亿元。

声明: 本文系OFweek根据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