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信“帝国”的崛起与落幕

李民民
关注

中国移动发布公告称:和飞信将从2022年9月30日开始停止提供服务。这意味着曾坐拥5亿注册用户体量的飞信将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飞信“帝国”的崛起与落幕

从2G时代拥有过MAU(月活跃用户)高达1亿的即时通讯服务巨擘,到在移动互联网大潮中渐显颓势,再到关停落幕,而后终将被渐渐遗忘,飞信完成了它的时代使命,无关对错。

诞生:飞信注定成为即时通信巨擘

寄宿制的高中时代能看上一场CCTV-5的NBA直播是一件难以如愿的事情。2007年,高二的课堂上,同桌手持诺基亚5300红白相间的滑盖手机,心疼的使用着5元30M的移动梦网CMWAP刷着文字版的NBA直播。这是笔者最早的关于手机移动“上网”的印象了。那场NBA直播是哪两支队伍对决早已记不太清,但文字版直播解说的方式和班里NBA球迷的“观赛”热情依稀记得很清晰。

飞信“帝国”的崛起与落幕

也是这一年,飞信诞生了。

这是一种融合GPRS、短信、语音等多种通信方式,支持完全实时语音通信、准实时文字通信、准实时小数据量通信的即时通讯服务。不过此时,笔者与飞信没有太多的交集。

2008年,笔者步入武汉周边一不起眼的大学开启了新的学业进程。这一年,初遇飞信。收到大学辅导员的通信、通知,就是通过飞信发送过来的。

赘述了一小段,其实提及了飞信诞生的时代背景。

在诺基亚绝对统治的手机产业时代里,2G手机上网是非常昂贵的,5元30M套餐近乎奢侈,且2G时代并没有太多的手机上网应用场景,手机上网社交通信不现实,大部分消费者是被直接劝退的。因此,彼时的消费者社交通信刚需主要还是依赖短信,依稀记得短信费用0.1元/条,一般都会购买运营商的短信服务包。

飞信的出现恰到好处了解决了上面的矛盾——使用非常少的流量便可以发送短信到中国移动用户的手机上,发送者只消耗非常少的流量,不扣取短信服务费。此外,除了免费短信、用户还可以享受到离线后短信接收、多人语音语聊等通信服务,这种通信服务深得民心。

凭借这一点飞信赚足用户眼球,同时收获大量用户,一个即时通信服务巨擘冉冉诞生。

崛起:原地起飞,高歌猛进

中国移动是彼时全国最大的手机、通信服务商,中国移动拥有大体量用户群体。

数据显示,飞信正式诞生的2007年,中国移动全年增长用户6810.7万户,用户总数达到3.69亿。彼时的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全年则流失682万固定电话用户,中国移动一路高歌猛进,次年其用户总数超过4.57亿。

中国移动凭借自身巨大消费者体量、加上飞信对消费者痛点的准确拿捏,飞信一经推出后很快积累了一大批初始忠实用户,并逐渐迎来了自己的爆发增长期。

飞信“帝国”的崛起与落幕

易观国际的《中国大学生即时通讯市场用户调研报告 2008》研究数据显示,67.4%的大学生用户在三个月内有使用过手机即时通讯工具。从市场份额来看,“移动QQ”和“移动飞信”的覆盖率要远远高于其他手机客户端软件,分别有49.2%和31.7%的用户表示在最近三个月使用过“移动QQ”和“移动飞信”。

2008年的另一份数据报告中,中国即时通讯市场,微软MSN以4.1%的市场份额滑落至第三,第二名的位置被移动飞信取而代之,仅次于腾讯QQ。

到了2010年,在360和腾讯之间爆发了互联网大事件“3Q大战”,这场大战使得不少网民对QQ发起抵制,从QQ转玩飞信、MSN等,这一年,飞信迎来了发展过程中的绝对高光时刻,用户注册量一度突破5个亿,MAU(月活跃用户)高达1亿。

飞信迅速崛起的几年里,中国移动与飞信实现用户体量的双增长,诞生时便贴地飞行,一路高歌猛进。

转折:内部冲突与外部战略误判

尽管彼时的笔者还只是个高中生,也不谙世事,但不可否认2007年绝对是科技圈后来十年“神仙打架”的开局之年。谁也没有料想到,这一年科技圈的很多成果深远影响了多个行业未来的十年。

飞信“帝国”的崛起与落幕

这一年,现象级即时通信服务软件飞信诞生。也是这一年,乔布斯发布了iPhone,谷歌推出了安卓系统,雷军还在金山软件担任副董事长,小米也还没诞生,张小龙也只是在腾讯带QQ邮箱团队,但一个全新的智能手机时代奔涌而来,移动互联网时代也拉开序幕紧随其后,一场行业变革的种子悄无声息的埋下了。

奔涌而来的时代浪潮下危机四伏,高歌猛进的飞信所做出的每一次选择、踏出的每一个步伐都将为其发展带来微妙的变化。

2010年正值飞信巅峰时期,雷军在北京成立小米公司,张小龙负责腾讯新立项目——微信。而面对高达5个亿注册用户的飞信,始终没有想清楚怎么运作如此庞大的用户资源。

飞信的免费短信与中国移动年收入30亿的短信业务是相互冲突的,一方面飞信业务迅猛发展,如何实现其与短信业务的发展平衡?另一方面,坐拥5个亿注册用户的飞信如何战略变现创收?飞信产品战略定位的内部冲突得不到解决,处境尴尬。恰恰也是这尴尬的处境,飞信迎来了盛极而衰的命运转折点。

内部冲突之外,中国移动对飞信外部发展的误判也使得其错过最佳的发展节点。

除了产品战略定位内部矛盾,中国移动也没有及时地洞察到行业发展变化、消费者需求变化。误判飞信外部发展路线,长期局限于同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的行业竞争中。

印象中2010年的样子,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用户才可以注册和使用飞信,这就是飞信产品发展史上的三网互通。

三网互通也是小米后续产品的主打亮点之一,是一项极具互联网思维的产品卖点,它也几乎成为了后续智能手机的标配。

显然,中国移动作为运营商是缺乏这种互联网思维的,飞信仅限移动用户使用,限制与电信、联通用户的互通。直接导致飞信用户增长乏力,无法继续突破瓶颈。

等飞信回过神来实现三网互通时,已然错过发展契机。

飞信“帝国”的崛起与落幕

中国移动的后知后觉中,飞信站在了命运的转折点上。后来,雷军凭借性价比极高的小米手机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而张小龙的微信踏上移动互联网普及的浪潮,凭借多元化、极灵活的通信交互方式后来居上,风头逐渐盖过飞信,米聊、易信、QQ等。

落幕:完成时代使命,无关对错

毕业后就没有使用过飞信了,这些年它是边缘化的存在,近似于“未亡而终”的状态下,中国移动也尝试过对飞信进行战略性发展方向上的抢救。2018年中国移动推出面向团队通信沟通升级服务及面向企业移动办公的应用软件——和飞信,无奈大势已去,加之企业移动办公领域亦有阿里、腾讯、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巨头鏖战其中,或许,中国移动官宣停止提供飞信服务,默默退场才是飞信最好的归宿。

而谈及中国移动没有互联网思维、不善于运营用户其实也不太立不住。归根结底,中国移动只是一家电信运营商,而不是互联网公司。

飞信完成了它的时代使命,它承接了国内大部分用户在2G时代下的通信社交诉求,只不过在通信社交时代嬗变时,它的变化不及时代的变化,无关乎对错,仅此而已。

文 丨 李民民 丨大叔丨 科技发烧友丨撰稿人 丨 伪设计师

       原文标题 : 飞信“帝国”的崛起与落幕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