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违热点的BAT巨头腾讯、阿里最近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起因是一场关于联通腾讯“混改”的风波,引发了中国联通、腾讯两家的股价震荡,消息当日中国联通更是直接涨停。
除了联通腾讯“混改”的消息备受关注外,此前网上也传来了中国移动或被腾讯收购的消息,一度引发外界的猜测,而在一些股民群里,甚至频繁出现了“阿里与电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消息,更是众说纷纭。尽管后二者都被官方证实为假消息,但是由此也折射出投资者对于阿里腾讯与电信运营商牵手合作的担忧。
更有人调侃,这是一场关于日进超4亿的电信运营商与日进10亿以上的BAT“富二代”之间的“拉郎配”、“黄昏恋”。「启盈门」认为,抛开这些消息的是是非非,二级资本市场因此“恐慌”,也并非毫无来由。更多投资者担心的或许是,各大巨头来一场轰轰烈烈的“黄昏恋”,或许并不会带来完美结局。
01
成立孙公司属实
“混改系过度解读”
近日,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反垄断局执法二司官网近日发布的文件显示,联通创新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与深圳市腾讯产业创投有限公司新设合营企业案获无条件批准,审结时间为10月18日。
官网案件公示表显示,这家新设的合营企业将主要从事内容分发网络(CDN)和边缘计算业务。尽管官方并未提及“混改”,却引来了市场的各种解读,相关投资者浮想联翩。
例如,消息当日,中国联通尾盘涨停,报收3.75元/股,总市值达到1161亿元,并带动通信服务板块股跟涨。与此同时,腾讯控股(00700.HK)也上涨1.41%,收盘于230.6港元/股。
不过,次日资本市场热度逐渐回落,投资者似乎逐渐回归理性。早间开盘,腾讯股价229.6港元,跌0.43%;中国联通股价冲高回落至3.88元,涨3.47%。
据观察,短短两日,大多数投资者已经看清了真相。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联通隔天发布的澄清公告,以及在中国联通回复媒体记者的询问后做了澄清,让“混改”疑云涣然冰释。
例如,中国联通相关负责人援引公司公告回复表示,此举是基于公司全面挺进数字经济的战略需要,与腾讯开展的正常业务合作,合营企业将立足于自主研发,形成完整的CDN/MEC平台能力、运营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长远看有利于放大双方优势,壮大CDN、边缘计算产业链。
另一方面,也有很多熟悉中国联通及腾讯的业内人士表示,这一行为并不触及中国联通母公司的股份变更,更不会因此影响腾讯母公司的未来命运。
另外,对于市场面理解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更有些像无稽之谈。从理性的角度来分析,二者的合作,也并非是加强国企的主导地位,将民营巨头企业国有化,而是加深国企与民企的合作,让民间资本参加国有控股的企业当中,倡导自由市场,从而打破行业壁垒,防止行业垄断。
因此,这次“混改”风波,实际上只是一次普通的投资行为。中国联通、腾讯两家集团公司的子公司各出一笔钱,成立合资公司,也就是二者的“孙公司”。而由此带来的股价大幅异动,显然也属于市场借此消息短期炒作的结果,更是被部分媒体过度解读所致。
02
互联网巨头与电信运营商
合作是家常便饭
在国民级APP微信出来后,坊间有很多人也调侃,如果三大运营商中任何一家开发了这样的产品,这个数亿的市场,本应属于运营商。所以,每当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与电信运营商之间有合作来往或者大动作,就会被市场各种解读,大有互联网要改朝换代、被全面颠覆的态势。
以5G时代来临的5G短信为例,在5G网络尚未普及前,就有各种关于5G短信的解读。但是如今看来,5G短信并没有让人们使用手机的场景发生巨变,显然也属于过度解读。
据了解,短信就是富媒体信息,富媒体的内容包含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位置等信息。所有信息融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富媒体的5G信息。只是,数年过去,5G短信并非泛起多大浪花。
由此可见,电信运营商独木难成林,想要打破仅靠话费、流量、短信资费等变现的模式僵局、与当前头部社交媒体、短视频APP相互抗衡,并非易事。而且,也并非5G时代来临,仅仅靠5G短信,就足以形成颠覆效应的。
实际上,在过往历史上,BAT与电信运营商牵手,寻求商业层面、甚至资本层面的运作,早已是家常便饭,相关案例更是层出不穷。而且,三大运营商也由于内部受困难以破局,所以表现出来的也是积极拥抱的态度。
例如,近年来,运营商与互联网厂商频繁进行合作。如在业务层面,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先后与阿里巴巴,中国移动则与芒果超媒、优酷等进行过合作。而在资本层面,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也都曾对外投资过很多互联网公司。
最近两个月里,京东科技除了跟上海移动有这样的合作,还跟北京移动、江苏电信、上海电信、湖北联通、安徽联通都签了类似的战略合作协议。
无独有偶,早在2019年,百度与中国电信在智能音箱、DICT与云、边缘计算、流量、IDC等各方面已经展开合作,系列动作,旨在推动5G+AI深度融合。在更早的2018年6月,中国移动也与百度签署了一份战略合作协议,未来双方将共同探索新兴业务领域的发展机遇,并结合双方自身属性优势,进行市场、技术、业务等多维度上的合作。
回归到本次“混改风波”,具有讽刺意味的是,2017 年,正是中国联通,作为第一家央企集团层面混改试点企业,开启混改,腾讯、百度、阿里、京东等互联网公司参与。
实际上,运营商与互联网巨头企业越走越近,并非没有背后的逻辑,对于三大运营上的发展,也是利大于弊。
一方面,作为网络基础设施的服务商,运营商有着大多数的网络技术设施资源,本来就与互联网公司是相互依存、甚至唇亡齿寒的密切关系。试想,即使各种互联网App功能再强大,如果没有高速、体验极致的5G网络做支撑,就如同无本之木,难以茂盛。
另一方面,由于受传统企业体制内的各种约束,三大运营商也迫切需要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通过战略合作、资本层面的合作,来释放其活力,发挥更大的创新能力。
03
一加一获奖小于二
黄昏之恋难有终局
众所周知,用户数量超过13亿的移动互联网,已无增量空间。应当用上智能手机、入电信网络的用户,基本都借助手机,用上了4G、5G网络,更用上了各种头部的互联网移动应用(APP)。
而在此基础上,三大运营商与腾讯阿里的合作,就必然是不同业务、服务层面的用户重叠,而不是叠加,恐怕难以产生更多增量价值。
首先,从电信运营商与互联网巨头合作双方的公司发展来分析,这些企业都是发展历史相对较长,内部机制相对完善的大型企业,因此最大的短板或许是各种经营策略都是“按部就班”,难以有持续持久的创新动力。这通过近年这些巨头企业的发展疲软、增长乏力就可以窥见一斑。
以腾讯Q2财报为例,公司二季度营收1340亿元同比下滑3%;经调整净利润281.39亿元,同比下降17%,连续第四个季度净利润下降。期内微信月活跃账号数13亿,同比增3.8%;网络广告业务收入下滑明显,同比降18%至186亿元。
阿里巴巴也同样陷入增长乏力的境地。据其2023财年Q1财报显示,阿里巴巴实现营收2055.6亿元,2022财年同期为2057.4亿元;实现经调整净利润302.5亿元,同比下降30%。这也意味着,阿里巴巴的整体营收几乎没有增长,净利润甚至在大幅下降,也无不显示出其日渐明显的颓势。
因此,业界有人一针见血,阿里巴巴虽然过去10余年风头正盛、看似天下无敌,但是如今却面临高端打不过京东、低端打不过拼多多的尴尬境况。
其次,从电信运营商的角度来分析,三大运营商也同样陷入了商业模式固化、行业壁垒难以打破的困境。据三大运营商2021年财报数据显示,中国移动以8482.58亿元的销售额继续位居行业第一,中国电信以4341.6亿元的营业收入名列第二,中国联通紧随其后,营收为3278.5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中移动营收占三大运营商总营收52%,但是净利润占三家总利润的74%。由此可见,虽然同为电信服务,但是三大运营商的盈利能力却不尽相同。
对比之下,截至2022年8月份,中国移动客户总数达约 9.73 亿户,“大联接”用户累计到达8.27亿户,中国电信的移动用户数3.88亿户。很显然,中国移动的营收与利润占据大头,与其用户规模有关,但是据分析,在商业模式方面,三者却并无太大差异。
实际上,电信运营商向互联网公司转型、谋求商业模式升级,也并非没有成功案例,以中国移动旗下子公司中移互联网推出的“飞信”,“139邮箱”等为例,尚且有一些影响力,但是至今也不温不火。据公开数据显示,该公司的大部分互联网产品的下载量,仅有百万级。相比之下,咪咕视讯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咪咕音乐,借助体育赛事等垂直内容小有所成,算是一个成功案例。
由此可见,即便是电信运营商加码,腾讯阿里也免不了陷入互联网流量内卷、行业巨头厮杀的大潮之中,难以独善其身。而三大运营商的商业模式,也并未因此发生巨变。因此,电信运营商加上互联网巨头,也难以出现1+1大于2的叠加效应。
一段段关于电信运营商与互联网巨头的联姻传闻,终究被印证了,大多数合作可能都是拉郎配,甚至有些“雷声大、雨点小”的意味,实际商业效应几何,尚未可知。
而随着联通腾讯“混改”的传闻演变成一场闹剧,也将三大运营商迫切谋求转型的焦虑,暴露在大众面前。与此同时,也不过是将互联网大厂增长乏力、亟待破局的尴尬旧事重提,毫无新意。
只是,广大投资者关心的,或许不是他们是否能够借助这些合作发展壮大,而是能够真正带来多少商业价值、投资收益。而对于三大运营商与BAT的合作,终归是悲观情绪大于投资者的信心。
责编|扶苏 编辑|青山
原文标题 : 电信运营商与BAT“黄昏恋”引发资本市场恐慌 先抛联通or腾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