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进”舞台已经搭好:阿里最近一期财报之我见

互联网怪盗团
关注

阿里巴巴已经于2月23日晚间公布了最近一个季度的财报:营业收入同比上升2%,扣非净利润同比上升12%,均大幅超出市场一致预期(市场此前预计营业收入略有下滑、扣非净利润略有增长)。要知道,上个季度中国经济还处于疫情反复时期,阿里的核心电商业务仍处于疫情影响之下,能取得如此战绩实属不易。不过,相比短期业绩,我更看重那些长远的东西——这份财报能让我们对几个季度乃至几年之后的阿里更有信心吗?

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在业务上、组织上和财务上,阿里都已经成功渡过了最艰难的考验时刻,为后疫情时代的战略“进”做好了准备。至于这个“进”的发起时间,有可能是下半年或下个季度,也有可能已经开始。之所以做出这样的论断,是因为我看到了如下四个方面的积极因素:

在黎明前的艰难时刻,阿里国内电商业务表现出了足够的韧性;

阿里国际电商业务开始展现出较强的增长潜力;

以菜鸟为代表的基础设施的长期价值逐渐体现;

成功控制了市场营销开支,从而进入了“集约式增长”的新时期。

先说第一条。毫无疑问,2022年四季度对国内零售电商行业而言,是黎明前的黑暗——在那个双11购物节,全行业仅有天猫一家愿意公布GMV(同比持平),可见大家的日子都不太好过。在物流迟缓以及开放初期需求疲软的情况下,淘系电商整个季度的GMV也只是同比略有下滑,这充分体现了它的强大韧性。即便有这么多竞争对手,即便几乎所有大型流量平台都想染指零售电商,但是淘系电商在商家和用户两端的黏性仍然无人能够超越,而且在产品迭代和运营上仍然敢于自我革新。这就决定了在可见的未来,淘系电商将一直是国内GMV规模最大、商品最丰富的电商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阿里的直营零售电商(包括天猫超市、盒马、阿里健康、大润发等)在上个季度实现了10%的营收增长。在历史上,很多投资者不赞成阿里扩张直营业务,认为这项业务太笨重、利润太微薄;然而,如果阿里真的要实现“远中近场结合”的零售战略,直营业务是一定要发展的。尤其是自张勇接任董事长以来,阿里坚定不移地以内生和并购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切入日用品、生鲜、药品等直营业务,其成果正在越来越清晰地显示在财报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是很有希望的。

再说第二条。对于阿里的国际电商业务实力究竟如何、能不能打得过竞争对手,坊间一直有很多争议。很多人认为,阿里在国内互联网环境当中培养起来的经验和团队,放到海外必将水土不服。但是,上个季度阿里国际商业板块实现了同比18%的营收增长,国际零售电商更是增长了26%;Trendyol的强劲增长是其最大的推动力。难能可贵的是,国际电商板块的营业亏损同比还在大幅收窄,这说明高增长不是用高投入换来的。

在我看来,阿里国际电商的核心竞争力,并不像很多竞争对手一样在于“流量”或“补贴”,而是在于“体系”——包括菜鸟、阿里云在内的跨境基础设施,以及对国内外商品供应链的连接能力。过去几年,我们几乎每个季度都能看到菜鸟国际物流能力的扩建,也能看到阿里云在东南亚市场的扩张;就像在国内一样,这些基础设施也必将对阿里的国际电商业务构成长期支撑。以“体系”为核心的发展,或许一开始要慢一些,但是长期天花板会高一些。

由此可以引出第三条:菜鸟上个季度的收入(不含内部客户)同比大涨27%,而且已经十分接近盈亏平衡,可以说是阿里集团业务层面最大的惊喜。如此强劲的增长,一方面是由于菜鸟更深地介入物流产业链、提供更丰富的服务,一方面是由于跨境物流解决方案需求的提升。应该承认,菜鸟是阿里“新基建”理念的最佳体现:将阿里平台业务的经验和技术提炼出来,形成面向外部客户的行业解决方案,这可能是“产业互联网”的正确打开方式。从这个角度讲,菜鸟对中国产业互联网的成长探索之路具备很强的指导意义。

我认为,在物流全面恢复之后,菜鸟的强劲增长有望持续很长时间,并且有可能实现稳定盈利。与此同时,阿里云也将逐渐摆脱过去两年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恢复健康的增长趋势。美国和欧洲的经验证明,在后疫情时代,企业数字化需求往往会推动公有云建设迎来高峰期;国内也一定会出现类似现象。春节前后,各地政府和国企与阿里云的密集签约,就是一个很好的迹象——阿里云的增长动力还远远没有枯竭。

最后,阿里在上个季度能实现两位数的利润增长,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节约成本费用,即现在最流行的“降本增效”。不过,仔细阅读财报就会发现,阿里的降本增效明显是有方向、有重点的,呈现“有保有压”的态势:

销货成本同比增加了33.5亿元;

产品开发费用同比下降了21.8亿元;

销售与市场费用同比下降了60.8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下降了3个百分点;

一般及行政费用同比上升了18.6亿元。

可以看到,阿里节约开支的重点在于销售与市场费用;对于互联网公司而言,这项费用的重点无非是获客和补贴。在移动互联网流量井喷的时代,许多平台型公司都习惯了高举高打式的发展逻辑,以无节制的买量换取用户增长,以激进的市场补贴换取收入增长——这套模式早已走到了尽头。如果有人认为,在后疫情的经济复苏时期,互联网行业仍然可以依靠“高举高打”去实现野蛮生长,那他就大错特错了。

无论在国内还是海外,后疫情时代互联网公司的唯一道路是集约化增长,也就是谨慎的、可持续的、立足于基础设施与综合实力的增长。在该花钱的、对未来至关重要的核心业务和基础研发领域,当然还是要毫不眨眼地花钱;但是在那些短期的、与核心竞争力无关的领域,要学会尽可能地节约。从过去几个季度的财报看,阿里已经充分适应了这个新模式,在后疫情时代也会继续秉承下去。这无疑能够让投资者更加放心。

展望2023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对于互联网行业乃至整个实体经济而言,我相信有三个趋势是不可忽视的:

第一是中国消费的复苏,对于这一点全世界都没有异议,大家争论的只是复苏的程度和节奏而已。

第二是中国经济在全球产业链地位中的提升,既包括制造业和外贸,也包括品牌、技术、基础设施对全球的输出和融合。

第三是AI技术的迅速产业化、走进千家万户;ChatGPT只是AI时代的先声,它预示着这条赛道的收入规模将迟早成长到万亿乃至更高量级。

有趣的是,这三个趋势恰好对应着阿里管理层过去几年一直在强调的三个增长方向:国内消费、全球化和云计算。淘系电商经受住了艰难时刻的考验,向“远中近场结合”的商业模式迈进了一大步;国际电商、跨境物流和云计算构成了阿里全球化竞争力的三位一体;同时不要忘记,任何强大的AI解决方案都必须立足于强大的云计算支撑——OpenAI得到了微软Azure云平台多年如一日的支持,因此它的国内的竞争对手很可能诞生在阿里云平台上。

总而言之,新的战略“进”的舞台已经搭好了。我的看法是,在一至两个季度内,我们就能看到国内消费复苏的影响,它将体现在国内电商、本地生活和菜鸟等业务板块之中;再过大约一年的时间,全球化业务(包括但不限于国际电商)对阿里的贡献将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来;而在更长的时间里,阿里云及创新业务很可能决定阿里在AI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回到开头的那个问题:这份财报能让我们对几个季度乃至几年之后的阿里更有信心吗?我相信,答案已经不言自明。

       原文标题 : 相比短期业绩,我更看重长远的东西——这份财报能让我们对几年之后的阿里更有信心吗?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