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爆红,百度搜索要凉

翟菜花
关注

这几天,ChatGPT在全网的热度已经不足以用“火”来形容了,而是应当用“爆红”。

随着各类官媒、自媒体、普通用户纷纷加入对于ChatGPT有多么令人“震惊”的讨论,国内用户对于这个在国外推出仅仅两个多月的AI工具也有了深刻的认识。

火遍全网的ChatGPT,第一个要革百度的命?

有意思的是,在ChatGPT所引领的这股语言处理模型AI风潮中,各类“中国版ChatGPT”很快就跟进了上来,其中就以百度“文心一言”为代表。

2月7日,百度借着ChatGPT在国内爆红的热度火速对外宣布将推出中国版的类ChatGPT项目并将其命名为文心一言,英文名为ERNIE Bot。按照百度方面的说法,文心一言目前已经在冲刺准备,预计将在下个月就完成内测、向用户开放。

不过,百度此举却引来了不少的吐槽声。

很多人除了质疑押宝AI多年的百度自己做不出ChatGPT却“蹭热度”之外,还认为这是百度搜索“要凉”的的挽尊:使用过ChatGPT的人都知道,用户直接向它提问就可以得出靠谱程度相当高的答案,这在应用场景上第一个让人联想到能够颠覆的就是百度所在的搜索引擎场景。

众所周知的是,百度在日常搜索体验上的观感一言难尽,大量垃圾信息、广告信息的充斥下,用户想要搜索一个答案非常考验时间、精力和判断力。在此背景下,自身难保的百度真的能够通过模仿ChatGPT来获得成功吗?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不是相当于自己革自己的命?

近年来,人工智能和语言处理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越来越多的人转向使用聊天机器人来获取信息。当ChatGPT这款由OpenAI开发的语言处理模型引起全球用户的关注,其出色的语言生成能力让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使用它来搜索信息。

从技术角度来看,ChatGPT具有出色的语言处理能力,它可以根据用户提供的信息生成相应的答案。它可以识别自然语言,并生成人类可理解的答案,这在底层逻辑上显然比百度搜索的结果更加可靠和准确。

火遍全网的ChatGPT,第一个要革百度的命?

而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看,ChatGPT的交互性还比百度更加友好。

用户可以通过自然语言与ChatGPT进行交流,获得更加直接和人性化的信息。而百度搜索则需要用户输入关键字,并且结果往往不够直接和易懂。

另外从市场角度来看,随着人工智能和语言处理技术的不断提高,ChatGPT的用户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而百度搜索这些年来一直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即便是没有ChatGPT,行业内也有包含360搜索在内的竞品虎视眈眈。

现在,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使用ChatGPT作为信息搜索工具,百度、360搜索的市场份额将会一同受到影响。

整体来看,ChatGPT的技术优势和用户体验优势使得它成为了一款具有巨大潜力的信息搜索工具,它很有可能会取代百度搜索,成为未来信息搜索的领导者。因此,百度搜索需要加快技术更新,不断提高用户体验,以应对未来的市场竞争才行。

当然,ChatGPT目前展现出来的更多是替代百度的潜力,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它还只是一种计算机程序,通过使用大量的语料数据训练得到了语言处理的能力,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搜索引擎,顶多称得上是一个组成搜索引擎的部分。

在当前的技术水平下,ChatGPT仍然存在以下不足:

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不如百度:百度有着庞大的索引数据库和多年的积累,能够更好的回答用户的查询;在语言理解和生成方面仍然存在困难:尽管ChatGPT在处理自然语言的能力方面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它仍然存在语言理解和生成的困难。

因此,ChatGPT真的有想要取代百度的野心的话,还需要其它的技术和工具配合。

比如在数据上,要通过收集更多的语料数据来提高模型的训练效果;在模型上,要通过提高模型的复杂度来增强模型的语言处理能力;在算法上,要研究和开发更先进的自然语言处理算法,以此来提高模型的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

而百度要想避免被取代的命运的话,则需要加强其现有的优势,并在各维度进行创新和用户体验的提升。

对于百度来说,ChatGPT最大的威胁在于它作为一个拥有超强认知能力和语言处理技巧的 AI 模型的“快速学习能力”。

虽然目前还有一些使用局限,但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ChatGPT越来越强大,它将可以查询越来越多的知识,还可以完成各种复杂任务,如翻译、数据分析、决策咨询等。

ChatGPT有很大概率会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AI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它将持续发挥更大的作用。

       原文标题 : ChatGPT爆红,百度搜索要凉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