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整改完成的标志性意义

秋水笔弹
关注

监管“锤子”落地,平台经济再出发。市场预期改善,有利增长就业。——水哥

7月7日晚,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宣布,平台企业金融业务存在的大部分突出问题已完成整改,并公布了对部分平台企业的行政处罚。——对蚂蚁集团及旗下机构处以罚款(含没收违法所得)共计超71亿元,其中支付宝处罚约30亿元;对腾讯集团旗下机构财付通处以罚款(含没收违法所得)共计近30亿元。

巨额罚款落地,持有蚂蚁集团33%股份的阿里巴巴美股股价应声上扬,消息公布后,7月7日美股收涨8.07%。

可以看到,监管利空出尽,资本市场开始用脚投票,看好蚂蚁和平台经济的长期发展。官媒也纷纷发文,支持平台经济,强调平台经济对实体经济发展的价值,特别是扭转市场预期,以及重建市场信心的重要性。

新华社发布的评论文章认为:“结束集中整改的大型平台企业将进入常态化监管阶段,有利于形成积极、正向、稳定的预期,在合规稳健经营中,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和民生需求。”

文中提到的关键词——“预期”,其实是非常重要的调整经济运行的机关式的把手,很多人可能并不太了解它对于经济体系整体运行的重要性。

事实上,在市场上,消费者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决定了社会总的消费需求,而消费需求的走向,又决定了市场上企业主体进行投资扩张还是收缩的决策,因此决定了市场上的就业需求是扩张还是收缩,同时决定了人们收入的高低。而收入的变化,又反过来作用于人们的消费需求。

一旦进入衰退预期,整个体系都会自动调整预期,配合各环节,完成自我循环。在多重风险叠加的今天,及早扭转预期,才能让经济体系进入一个正向扩张的循环秩序当中。

可以看到,市场预期,就是经济这张大网的总绳,提振了预期,才有可能纲举目张,提振整个经济的活跃度。

一、平台经济,对于扭转预期为什么那么重要?

拉动经济的双引擎一直是投资与消费,但是从投资侧来看,去年以来,中国固定投资增速逐月下台阶,今年1—5月份已经下探至4%。

图片

这个数据已经远低于疫情前一直处在6%上下浮动的水平。

图片

从投资结构来看,今年1—5月份的固定投资,主要靠大项目拉动,而主要容纳就业的民间投资以及第三产业,明显疲软。

其中,计划总投资亿元及以上项目(简称“大项目”)投资同比增长10.7%,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0.1%。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0.1%;第二产业投资增长8.8%;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

在这种投资持续下滑的背景下,提振消费对于提振中国经济更显重要。

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确实正在逐步提升。一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6%。

今年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803亿元,同比增长12.7%。虽然消费逐渐走出了疫情阴影,但是考虑到去年全国大部分地区还处在疫情封控阶段,去年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了6.7%,这个同比增长数据其实依然疲软,市场消费信心依然不足。

正是基于这个认知,商务部将2023年定为了“消费提振年”,各地方也在用消费券等手段提升消费市场。

平台经济已经是消费增长的火车头,除了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超过四分之一的线上零售消费,线上线下的高度融合场景,对于提振消费也非常重要。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就2023年5月份经济数据答记者问时表示,平台经济主导下的“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也有利于扩大消费”。而且,在我们难以感知的地方,过去二十年建起来的互联网的基础设施,也是提振消费不可替代的工具,譬如刚刚吃下罚款大单的支付宝以及微信财付通,到今天已经成为线上线下不可或缺的支付工具,成为提升线上线下消费交易效率的最有力工具。

除了对消费的作用,平台经济既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体经济的加速器以及倍增器。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同时,数字产业规模稳步增长,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业务、工业互联网同比增长都超过了10%。

根据中国信通院的报告数据,截至2020年底,中国价值超10亿美元的数字平台企业达197家,比2015年新增了133家,平均以每年新增超26家的速度快速发展。从价值规模看,2015年至2020年,中国超10亿美元的数字平台总价值由7702亿美元增长到35043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5.4%,中国平台经济依然展现出了巨大的创新活力,并且向强基础、重创新、筑优势的方向转变。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平台经济所处的数字经济领域,已经连续11年增速显著高于GDP,持续发挥对经济的稳定以及加速作用。

平台经济通过广泛的触达以及网络效应,拓宽了市场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广泛的供给,促进了市场竞争,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降低交易、消费和流通等环节成本,并且促进实体经济数智化转型,提升实体经济的生产率。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报告还指出,从整体看,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全要素生产率为1.75,相较2012年提升了0.09,生产率水平和同比增幅都显著高于整体国民经济生产效率,对国民经济生产效率提升起到支撑、拉动作用。

同时,来自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的数据显示,2021年,以淘宝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平台创造就业约2.4亿,为当年约27%的中国适龄劳动人口提供就业机会。

未来的国际竞争很大程度上将聚焦于平台经济,从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高度出发,平台通过推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以及供需匹配效率,降低国内全社会流通成本,加速国进民经济循环,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发挥的作用,已经日益显著。

基于平台经济对整体经济的拉动作用,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出台促进平台经济发展的政策。

总理在7月6日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上强调,当前,中国正处在经济恢复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期,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围绕稳增长、稳就业、防风险等,及时出台、抓紧实施一批针对性、组合性、协同性强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提振信心、稳定预期。

其中,浙江是平台经济大省,平台上网店数量超1000万家。7月5日浙江省公布了《关于促进平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构建更具活力的创新体系与高效协同的监管体系,建立完善包容审慎监管规则,在严守安全底线的前提下为平台经济新业态发展留足空间。今年2月份,北京也发布了征求意见稿,拟出台17条措施支持平台经济发展,坚持“无事不扰”原则,提出“创新实施触发式监管”等举措。

应该看到,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中国正在全方位鼓励平台经济,强化互联网在稳增长和促创新上的作用。监管转向常态化,人们对于平台经济发展的负面看法和预期也在扭转。决策层也由此继续释放出强烈的稳经济信号,稳定创业投资的信心与预期。

二、长达三年的行业性合规整改完成,有利互联网经济走得更快更稳更好

2020年曾经是蚂蚁集团最风光、也最跌宕的一年。

作为当时估值全球第一的万亿独角兽,蚂蚁将要托起史上融资规模最大的IPO,但就在这年,互联网监管骤然严峻,敲钟前夜,蚂蚁上市被叫停、估值随之大跌,饱受冒进膨胀的抨击与冷眼。事实上,监管一直集中在平台的违法违规行为,并没有否定互联网平台对于实体经济的价值以及贡献。但是今天回过头看,这几年国内投资创业气氛骤然下降,除了经济周期性的因素,或多或少也因为这几年反垄断氛围下,批判资本以及民企的思潮暗涌,对互联网的纠偏,逐渐扩大化,走向了对互联网的片面打压,互联网业务以及投资,从万马奔腾,转入万马齐喑的状态,非常不利于我们整体经济的发展以及就业问题的解决。

与舆论对蚂蚁几乎一边倒的嘲讽不一样,监管其实是针对整个行业,而不是针对某一家公司。

2019年以来,金融管理部门陆续对相关平台企业旗下的支付机构、商业银行开展执法检查工作,对美团金融、滴滴金融等企业旗下的8家支付机构进行过处罚,也曾对网商银行、微众银行等4家商业银行开展执法检查并予以处罚。

2020年11月以来,金融管理部门指导督促蚂蚁集团等14家大型平台企业全面整改金融活动中存在的违法违规问题。随后,14家平台企业纷纷推进自查整改:一些支付机构已向其他支付公司开放应用场景;个人征信业务进一步规范;改进关联交易管理;叫停第三方平台存款业务,规范互联网贷款业务。

业内人士表示,金融管理部门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一视同仁”对各种所有制形式。7月7日,针对以往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金融管理部门还公布了对邮储银行、平安银行、人保财险等金融机构实施的行政处罚。

经过两年多的集中整改,金融管理部门表示,目前平台企业金融业务存在的大部分突出问题已经完成整改。金融管理部门的工作重点从推动平台企业金融业务的集中整改转入常态化监管。

因此,与处罚通知发布的同一天,新华社发布评论文章《平台“罚单”落地整改完成 金融业务转入常态化监管》还苦口婆心地解释称,此次对支付宝和财付通处罚金额相对较高,“主要因为这两家在国内市场占有率高,客户众多、业务规模巨大”。

经此一役,相信平台企业会多一份敬畏之心,在风险与发展之间取得更好的平衡。

自蚂蚁暂停上市之后,市场上关于平台经济的抨击以及质疑此起彼伏,但是从监管层面而言要做的一直只是让平台经济经营,走在合法合规的范围之内,这种合规化实际上是希望,中国已经经过二十多年发展的平台经济,能够在更高水平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因此,央行关于此事的公告标题是《金融管理部门善始善终推进平台企业金融业务整改 着力提升平台企业常态化金融监管水平》,该文开章第一句就是,“近年来,金融管理部门坚持发展和规范并重,建立健全平台经济治理体系”。其监管行为一直在合法合规的范围内开展的。

此次监管并非运动式的、反复的,而是行业性的、普遍性的,着重的是对整个行业规范的构建。

下一步,金融管理部门将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提升平台企业金融业务常态化监管水平,央行强调,“支持、鼓励平台企业持续提升金融普惠性,推动科技金融创新,增强国际金融竞争力,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和民生需求”。

可以看到,监管部门也非常清楚平台经济对实体经济金融需求的支撑作用,在以互联网金融为主的普惠金融出现之前,大部分都在百万以下的、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长期被传统金融服务所忽视,一方面是因为大虾不吃细米,另一方面,传统金融的风控体系长期滞后于技术的发展,只能依据抵押物或者资产评估发放贷款,但是这两者正是小微企业长期缺乏的,以支付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可以通过小微企业、个体户在支付宝上面的现金流变化,实时掌握它们的信用状态,并且实时调整他们的信用额度,与传统金融的信贷效率,不可同日而语。

小微企业对经济的贡献与其获得的金融支持是非常不匹配的。从经济的贡献上看,小微企业贡献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GDP的比例约60%、纳税占国家税收总额的比例约50%,以及70%以上的技术创新和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但是,艾瑞咨询发布的2022年小微融资报告指出,小微企业目前仍有超50万亿元贷款需求空间未被满足。其中,2021年末“小店”贷款需求满足度不足三分之一。

抗疫期间,全国工商联联合100多家银行发起过名为“助微计划”的金融帮扶计划,202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助微计划平均每月月服务小微超300万,网商银行服务用户数占比7成。网商银行已经累计服务小微经营者5000万,是全国服务小微商家最多的银行。在网商银行每年新增用户中,80%都是从未在银行获得过经营性贷款的用户。网商银行透过技术实现资金的有效风控,其所有贷款都是纯信用贷款,不用抵押、不用担保,大幅提升了对小微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

事实上,平台经济因为其网络效应,以及广泛的用户触达,对于中国创业、就业的基本盘小微经济,更是不可替代的网络基础性设施,从消费者触达、数字化经营到普惠金融支持,都已经成为小微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

此次蚂蚁集团利空尽出,对于整个互联网行业来说,都是一个重要信号:推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已成社会各界的统一认识,这将促使平台经济以及科技驱动下的金融创新走得更快、更稳、更好

持续了两年多的、影响广泛的中国互联网监管浪潮,由蚂蚁集团潮起,又以蚂蚁集团作结,终于降下帷幕,监管回归常态化,互联网平台回归发展主航道,对于逐渐走出疫情阴影、但是动力依然疲软的中国经济以及市场信心,特别是就业市场,无疑是一剂非常有效的强心针。

三、整改之后,发展进入新阶段

其实,这一次整改令我关注到的,还有一些细节。事实上,监管提及的蚂蚁的问题,主要是在消费者保护、牌照资质等领域。整改的要点,核心是要把所有金融业务都纳入到监管范畴。

一些人在蚂蚁IPO暂缓之后,曾给蚂蚁扣上很多道德上的帽子,譬如“高利贷”、“高杠杆”,但在此次处罚的通报中,并没有相关的内容。事实上,蚂蚁旗下无论是网商银行的小微经营贷,还是“花呗”“借呗”,其利率水平都在国家规定的合理范围,和“高利贷”丝毫不沾边。而“高杠杆”其实也是很多人片面的误读,蚂蚁在整改期间整体风险是可控的。

即使是2022年1月被关停的“相互宝”,其关停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其互助互济的运营模式难以纳入现有监管体系。换句话说,关停“相互宝”不是因为这个产品产生了金融风险,而是监管要“防患于未然”。

监管的落地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观察蚂蚁的业务。它为过去的不规范付出了代价,但这次整改是非常干净利落、不留尾巴的。蚂蚁可以卸下包袱,轻装上阵了。

在整改完成公告第二天的7月8日,蚂蚁集团发布公告称,为补充员工激励池以持续吸引人才,同时为进一步满足股东对流动性的需求,将以自有资金回购现有股东的部分股份,总回购比例不超过总股本的7.6%。相关事项已获得蚂蚁集团董事会批准,并提交股东大会审议。

这次回购,蚂蚁邀请了国内外知名投行作为财务顾问,对公司估值进行了重新定价。新的估值约为5671亿元,比2018年估值C轮融资估值(约9600亿元)下降约40%。

但外界对此早有预期。市场形势变化,互联网企业估值中枢整体下移,蚂蚁当前的估值水平,也算是随行就市。

但蚂蚁此番回购股份的两个细节,让我们能够对蚂蚁的未来更乐观。首先是回购的目的。此次回购除了满足老股东流动性的需求,还是为了补充员工激励池。对蚂蚁这样的互联网公司而言,股权激励是吸引人才的关键手段,补充期权池反映了蚂蚁未来会进一步加大人才投入、技术投入。

第二,这一次回购,君澳和君瀚的自然人股东资源放弃参与回购。此前,蚂蚁集团两次分红,君澳和君瀚的自然人股东也没有拿钱。君澳和君瀚的自然人股东,是蚂蚁核心的创始团队和管理层,他们不减持,不套现,不拿钱,这反映了他们利益和公司利益的绑定,也让外界对蚂蚁的长期发展有信心。

近两年来,面向智能化浪潮,蚂蚁集团已经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其2022年研发投入达到204亿元。

完善公司治理,回购补充期权池,加大技术投入……种种举措,都反映出站在新起点的蚂蚁,要重回发展的快车道。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比起估值波动,蚂蚁整改完成给公司带来的发展确定性,更值得关注。

就像中新社旗下媒体国事直通车所言,这次监管推动整改的本质导向,是要规范也要促发展,给“罚单”也给“政策”。

新华社7月7日报道已经明确指出,蚂蚁集团已实质性具备金融控股公司的设立情形。随着蚂蚁集团完成相关整改事项,进一步夯实合规治理水平、加强风险管理能力,有市场人士预计,后续蚂蚁集团申设金控公司、申请征信等业务牌照的进度或将加快。

整改结束,也意味着平台公司们能够在更规范有序的轨道重新出发。按照监管要求,蚂蚁集团下一步将申设金融控股公司。2021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也受理了钱塘征信有限公司(筹)的个人征信业务申请,资料显示,钱塘征信注册资本金为10亿元,股权构成上,浙旅集团和蚂蚁集团分别持股35%。

征信和金控两张牌照有望落地,将为蚂蚁集团未来的商业模式打开新的想象空间,同时也给互联网科技驱动下的业务创新,打开了新的窗口。

建基于公开、公平、公正的常态化监管,也是稳定预期的信心基础。稳预期,就是为了稳增长、稳就业。

预期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人是认知驱动行动的动物,而由外部环境所决定的群体性的预期、行动以及选择,都会改变经济整体走向。

要改变群体的预期,就要改变环境,就像春天到来,万物自然生长。政策、监管、营商环境的变化,正是决定整体经济预期、气温、氛围变化的气候性变化。

今天,无论是从平台经济的体量,还是从平台经济的广泛影响来看,它都已经是足以影响我们投资、创业以及消费预期,这也是为什么今天高层会从平台经济治理入手,释放回归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信号。

此次监管落地,整改完成,释放的是整个平台经济监管的确定性,是继续支持平台经济发展以及创新的预期。——完成整改,平台经济由此,回归服务“实体经济和民生需求”的路线。

曾经为美国度过大萧条贡献了有效药方的凯恩斯,曾经讲过这么一句话,“意见分歧一日不去,实际重要性便一日不恢复”。

在多重风险叠加的今天,我们是时候,终止分歧、达成共识,继续解放思想,为新的经济关系解绑了,也为新的生产力打掉天花板,让平台经济回到经济发展的路线,为稳预期、稳增长以及稳就业提供强劲动力。

       原文标题 : 蚂蚁整改完成的标志性意义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