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之后,阿里紧握方向盘

银杏科技
关注

组织变革后的第一个季度,缓慢行走多时的阿里开始加速。

北京时间8月10日,阿里巴巴发布2024财年第一季度财报。公告显示,公司2024财年第一财季归属于普通股东净利润为343.32亿元,同比增长50.98%;营业收入为2341.56亿元,同比增长13.91%。六大业务集团均实现不同程度的收入增长。

进入线上存量时代,用户的消费选择多样,决策也越加趋于理性,互联网红利期的高增速再难复现。阿里旗下业务几乎都有入局早、用户基数大的特点,确保行业领先地位的同时,也让持续增长更为困难。

线上零售与云计算作为核心业务,面临着类似的增长困境,从财报数据来看,本季度二者在顺应市场风向的同时,也在试图结合自身优势制定战略决策,回归理性竞争。

焕活核心业务之外,出海被视为新增量。各项业务中,国际数字商业处于明显的上升期,一季度收入同比增长41%。此前披露的2023财年报告显示,国际业务收入占集团总收入的8%,成为仅次于阿里云的板块。

一季度可视为阿里重组后的“再定向”阶段,各项业务被送上新轨道,并设置好方向与目标。

既要抢用户、也要抢商家

季度淘天集团的营收为1150亿元,同比增长12%,此前几个季度淘天的增速都在个位数徘徊,此番算是小有突破。

电话会上,戴珊强调了淘宝对用户与商家生态方面的投入:以内容留住用户,帮助商家建设经营能力,从而形成一个从活跃度到成交量,再到平台建设的循环。

月狐数据显示,三大电商平台中拼多多的用户人均使用频次和留存率最高,意味着拼多多单个用户有着更高的复购率。相较而言,淘宝不缺流量,但用户复购率不够高。

来源:月狐数据

早在去年5月戴珊就有公开表示,电商行业从“流量”进入“留量”时代,淘天经营重心将从获取新用户(流量)调整为留住老用户(留量)。现下内容场的建设已被明确列为重点,促成交易之外,还要用高质量内容吸引和留住用户。

可以看到一季度淘宝站内的媒体内容明显增加,短视频、图文、直播等入口频繁改动,并投入大量资金建立内容创作激励体系。一系列内容化改造在本季度初见成效,数据显示,截至2023 年 6 月 30 日,淘宝应用的平均每日活跃用户(DAU)同比增长6.5% ,站内用户留存率明显提高。

内容化改造还在继续。近日淘宝直播和点淘App的“打赏”功能开始内测,粉丝可购买礼物支持主播,以显示对其内容的认可。7月17日,“夜淘宝”正式上线,此为淘宝3年来力度最大的一次改版,以“夜场娱乐消费”为主题,提供互动游戏、娱乐活动、本地特色服务等内容。

另一边,淘天对商家的扶持力度空前。

618期间,淘天设立“淘宝好价节”,首次在大促期间推出中小商家专属营销通道。中小企业发展中心为商家提供了广告补贴、AI智能提效、营商保障三项专属发展计划,以降低中小商家经营门槛。此外,淘宝直播也有意安排专属流量,为11个产业带的中小企业家开设专场。

商家是当前电商运营链条上的最活跃因素,用户所消费的内容需要商家生产,用户所追求的低价是由商家呈现。抢夺中小商家资源正成为当下电商竞争的热门。

据报道,淘天集团在近期成立了KA服务部,将涵盖淘天三大业务发展中心的近20个行业。三大业务发展中心的各行业会从一号位开始,向KA商家提供资源和策略,为商家做品牌、产品、用户等方面的全周期支撑。

用户与商家两头抓,正在把淘宝推向一个更具娱乐属性的App定位中,弱化“交易”这一即用即走的工具定位,强调虚拟“消费”的场景感与情绪体验。

大模型进入冷静期

阿里云的增长希望系于大模型,下半年热度略有降温后,讲故事谈概念退场,务实渐成主流。

云计算连续几个季度表现低迷,AI热潮带来了切实的转机,财报数据显示,一季度阿里云收入增长4%至251.23亿元。除了储存、网络这几项IaaS层收入大头,人工智能相关产品对营收增长有明显增益。

张勇表示,AI 相关服务所带来的增量机会才刚刚开始释放,但需要指出,进入真正的AI需求释放期,标准的确立让模型竞争格局逐渐明确,市场看待AI大模型产品会更加理性。

7月,IDC发布的《AI大模型技术能力评估报告,2023》提出了一套AI大模型技术评估框架,包括产品、服务、行业三大方向,以及11项具体指标,共有14家已发布的大模型厂商参与了评估。

综合看来,阿里和百度的各项指标均位于前列,不过优势方向略有不同。其他数值大多持平的前提下,百度在算法模型上更具优势,阿里则是服务能力更胜一筹。

结合两家云厂商的技术背景与发展历程,这一结果不算意外。百度智能云一向强调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长期积累,文心大模型早在2019年就已公开发布并进入迭代,文心一言也是国内首个预训练语言大模型。阿里云的市场占有率长期领先,业务经验丰富,服务能力出众自有其长期打磨的功劳。

(来源:IDC《AI大模型技术能力评估报告,2023》)

头部竞争基本锁定在几家大厂之间,阿里云需要防备的是,技术革命确实能促成竞争地位洗牌。进入MaaS时期,阿里云早期的绝对优势不再,后入者如百度智能云可以凭借技术优势与产品能力,在市场规模落后的前提下,还能与阿里云有一争之力。

目前来看,阿里云的思路仍是做大生态,以提高产品覆盖面与使用率,从而刺激用户需求、促进模型高效迭代。具体操作方向是社区建设与模型开源,阿里云大力推广的ModelScope (魔搭社区) ,通过提供大量开源模型,吸引开发者加入并利用阿里云所提供的算力与工具训练更多模型。

下半场的模型竞争将集中于场景落地与行业应用,算法等核心产品能力的差异会更直接的影响到云服务的商业推进。垂类行业的客户群扩张之路上,除了电商、媒体等阿里的传统优势领域,工业、金融等“大模型兵家必争之地”还将迎来一轮排位之争。

出海逐浪

蒋凡重回合伙人名单,外界普遍将这一变动与其统领的国际业务表现优异相关联。国内竞争白热化的当下,阿里越来越重视国际业务所带来的增长确定性。

数据显示,一季度国际数字商务集团收入221.23亿元,同比增长41%。其中,来自国际商业零售业务的营收为171.38亿元,同比增长60%。

国际业务经过蒋凡的本土化改造后,在市场推广与消费者体验上更进一步,正值高歌猛进之时。以速卖通为例,去年年末,速卖通在韩国试点推出全托管模式后,截至今年3月,其整体用户规模年同比增长达45%,订单量同比增长50%。

不过把目光投向海外的并非阿里一家。改变速卖通命运的全托管模式为拼多多跨境平台Temu首创,且当下几乎所有跨境平台都在布局全托管,将商家不擅长的跨境运营、物流、履约以及售后等工作交由平台处理。

模式趋同之下,平台包揽的部分能否做出差异化就成了决胜关键,因此跨境电商与菜鸟国际的配合战在此刻至关重要。

跨境交易的时效性是个老大难问题,长则十数日的履约周期让多数跨境平台的用户复购率较低。亚马逊能够在多家跨境电商的低价战略下“高枕无忧”,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本土企业的物流便利。

此前,菜鸟集团CEO万霖曾宣布,菜鸟将联合速卖通在今年年内正式推出“全球五日达”国际快递快线产品,从重点国家市场开始,逐步让跨境包裹实现5个工作日送达。

相比Temu的极致比价模式,速卖通的全托管不会死卡价格,对商家利润有一定保障,此为吸引中小商家入驻的一大优势。不过没有低价作为开拓海外的敲门砖,阿里的国际业务需要在履约层面有更强的说服力。

跨境电商早已步入红海,强敌环伺之间,并没有期待中的顺风局。阿里的其余业务处境类似,完成自我革命以后,内部的阻力得到一定肃清,朝着各自的目标奋进,长远发展来看,新阿里的挑战才刚开始。

       原文标题 : 重组之后,阿里紧握方向盘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