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份机会摆在京东云的面前。
据雷锋网报道,2019年京东云曾有过跟金山云的合并计划。当时,中国云计算市场的价格战正式爆发,二者背后虽然都有可以倚仗的一些母公司业务,但面对阿里和腾讯“左手资源打法圈定大型政企,右手低价打法拿下中小客户”的强劲攻势,京东云和金山云在身位和体量上都差了个数量级。
这条合纵路线的延伸甚至已经触到了百度这边。时任京东的首席战略官廖建文提出了一个激进的“N计划”,在完成跟金山云的合并后,再跟百度云实现进一步的整合。对于百度云而言,京东的电商类数据,金山的游戏和办公类数据,都是自己业务版图里缺少的那部分。如果通过合并补齐,百度云的“云智一体”会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从市场份额看,这三家云厂商如果合并成功,那么将立刻在中国的云计算市场里实现“保三争二”的优势地位。但这个宏大的计划最终卡在了京东云跟金山云的合并上。传闻京东方面刚刚采购了百亿级的服务器,这是笔颇大手笔的基建投入。其实不管条款怎么拟,或许刘强东都很难放心,因为这很可能会让他觉得对京东云的掌控始终隔了一层。
如今看来,这次据说“一切文件都已拟好,就等双方签字”的合作未能落地,对京东云和金山云都是巨大的遗憾。云计算市场后来的发展的确如他们预期,“不入主流”的云厂商日子日趋艰难。当然,细究下来可能京东云的损失要大得多,因为合并后的新公司本来应该是由其主导。
01、从集团配角,到科技门面
国内的互联网科技公司总是给外界一种群氓的印象,这种印象在行业新浪潮涌现的时候尤甚。相较于它们的硅谷同行,国内企业普遍缺乏“边界感”,做社交的做电商的乃至做搜索的,经常会毅然决然地插入对方的领域造成混战。当然,《新立场》这里仅是对这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竞争局面做一番中立描述,并不涉及情感倾向上的批判。
这方面最近的例子是由OpenAI开创的大模型风口,目前基本上稍微有点头脸的国内玩家都参与进来了。虽然这其中很多人其实并不清楚LLM能跟自身业务擦出什么样的火花,但并不妨碍各家向市场画饼。而如果进一步回溯历史,云计算行业的发展其实也符合上述群氓现象的特征。
最开始马云说不做云计算会死的时候,马化腾评价这是个领先世界几百年的概念,李彦宏则给出了“新瓶装旧酒”的著名论断。但即便如此,各家公司后来还是很快就陆续成立了云计算部门,并转换公关口径发誓要在这个方向上一展雄风。阿里云成立于2009年,腾讯云成立于2010年,百度云成立于2012年,甚至连美团云这样的角色都是在2013年成立的。
跟这些竞争对手比起来,京东云的成立时间(2016年)就显得太过靠后了。如此靠后的原因也很简单,刘强东既没有像马云一样从一开始就预料到算力会很快成为通用性资源,也没有像马化腾或者李彦宏那样在行业初现端倪后纠正认知承认这里面的巨大机会。在刘强东那里,除了电商平台业务特性的催发因素以外,更多可能是“阿里和亚马逊有的,京东也要有”之类的执念。
据一位京东前高管回忆,刘强东第一次起心动念做云,完全是因为看到了Dropbox的大红大紫。“我们做电商这么多年还不赚钱,这个网盘业务又受欢迎、增长又快,我们试试好不好”,据说这是刘强东当时对身边人的真实表达。时至今日,我们大概都得承认,哪怕个人存储业务够得上云计算的边,但云计算的所有前景几乎都落在B端。
这种背景下诞生的京东云,在本就错失先发优势的情况,长期在京东集团内部充当配角。对京东云而言,只要它未能相对规模化地对外提供服务,那这个部门在集团内部就靠近成本而非效益端。像其首发推出的基础云、数据云两个产品和电商云、产业云、智能云、物流云四个解决方案服务,都是为京东原有的电商、物流业务量身订造。
不过成立后的最初两年里,京东云倒是展现出了大干快上的态势。这期间京东云在搭建技术队伍和云计算资源储备上倾注了大量精力,据称短短两年内团队规模就增长了足足三倍。
京东云事业部时任总裁申元庆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虽然京东云没有先发优势,但云计算市场已经做过用户教育了,“再加上京东云已积累了众多合作伙伴,且经过一些峰值的考验,提升了相当实力,因此尽管入局较晚,但我们一定要做,而且有能力做、成功概率高。”
当然,申元庆的口嗨事后证明作用不大。仅仅一年之后,京东云创始团队就出现重大变动,何刚和申元庆先后出走,京东云要和金山云合并的消息也是这个时候传出的。接着,京东云和京东AI事业部进行整合,与京东物联三大业务合并成京东智联云。但这套动作下来,京东云市场份额并没有多大起色。
京东云的地位翻转要到2021年初。2021年1月11日,京东集团宣布将云与AI业务与京东数科整合后,正式成立京东科技集团(下称京东科技),原京东数科CEO李娅云将出任京东科技子集团CEO。促使刘强东做出上述决定的,是自前一年以蚂蚁中止上市为代表的监管风向变化。
在这样一个场合下,京东云终于有机会体现自己的价值了,尽管这种价值的体现并不是通过正常的商业渠道获得的。
跟蚂蚁金服更名为蚂蚁科技一样,以白条和金条这些金融拳头产品为支撑的京东数科,希望通过融合京东云来改头换面走技术路线。京东云对此大概是乐见的,因为它们已经明显不太可能通过业绩翻身了,而和京东数科的合并标志着它从京东集团的配角转变成了京东科技的门面。
02、监管新信号,门面再变配角
京东数科之所以合并京东云,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是希望通过后者“装门面”拉高自身的技术属性,进而服务于最终的目的:上市。在刘强东那里,从2014年京东上市后,他就一直在推进再造下一个京东的计划。该路径的实现方式是以京东生态为母体,将众多已经孵化成熟的业务分拆出去,独立面向资本市场融资。
目前,京东物流、京东健康和达达都已经成功挂牌交易。此前,京东也已将旗下的京东产发和京东工业两项业务完成分拆,并在今年 4 月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因此,从实际结果来看,刘强东做出的这个战略安排是比较成功的。某种程度上讲,相较于阿里的“1+6+N”组织变革,并提出“具备条件的业务集团和公司,都将有独立融资和上市的可能性”来说,刘强东可能更有前瞻性。
这个计划到现在为止,遇到的唯一bug就是京东科技。从时间线上讲,京东科技的主体——京东金融是2013年组建的,京东物流是2017年组建的,京东健康更是2019年才成立。
在京东内部,包括刘强东和辛利军本来都认为大健康业务是结构最不完整、最依赖京东零售的,因此拆分和独立发展的难度最大。结果事到如今,反而是成立最早的金融业务上市迟迟未能成功,因此合并京东云必然承载了刘强东等人的野望。
合并京东云后的京东科技,曾在去年底传出IPO消息,但后来仍旧不了了之。随后今年年初,京东科技做了组织架构上的大调整,内部称为“一体三中心”。这次调整中,京东科技成立了京东云事业部和销售中心、交付中心和解决方案中心。
从具体的调整内容看,云业务的重要性在京东科技里进一步提升。原来京东云事业群负责人高礼强转任解决方案中心负责人,并引入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曹鹏担任新成立的京东云事业部负责人。看起来,京东科技应该是打算包装一下再冲一把上市。
然而最关键的问题是,京东云到底能不能撑起京东科技的上市故事。
京东科技当时合并京东云的时候,京东云和人工智能业务打包总共也仅作价157亿元。作为对比,2020年9月京东数科在科创板申请上市时,计划募资约200亿,估值高达2000亿元人民币。
这样来看,与其说是京东科技跟京东云合并,不如说是京东科技吞下了京东云。只不过相较于一般“大吞小”后,弱势方逐渐丧失存在感不同,京东云因为特殊原因反而在京东科技里增强了存在感。
从2021年开始,京东云逐渐确立了“产业云”的战略定位,并针对一系列产业前景相继推出强适配性的服务。高礼强还曾在峰会上直言,京东云要花三年时间“做成最强的产业云,同时也是最低碳的云和最开放的云”。
但从当下的市场格局看,背靠电商体系的阿里云收获了众多来自电商、零售行业的用户,腾讯云则凭借优势地位打下了游戏、音视频战场,华为云和运营商云则强势占据泛G端客户。京东云选择了产业云这个切口,提出了所谓“数智化供应链”,但并没有找到真正的蓝海市场。因此,以京东云当下的体量,充充门面可以,真要单独拉出来遛遛肯定不行。
不过即便如此,对京东科技的上市计划来说,还是有利好消息。在京东科技宣布“一体三中心”调整的三天后,蚂蚁集团发布公告,公布了一系列股东投票权的变化。其中,最引人关注的一点是,马云不再是蚂蚁集团的实际控制人。而且,重庆银保监局也已经同意了“蚂蚁消金”将注册资本从80亿元增至185亿元,对于蚂蚁等互联网金融的罚款也已落地。
某种程度上,这些都标志着持续两年多的监管风波大概已近尾声。就京东科技而言,随着监管常态的到来,市场预期趋于稳定,可能最终还是得靠自己的金融业务上市。而对京东云而言,这肯定算不上好消息,因为京东科技或许以后就不需要它来充门面了。
03、写在最后
到目前为止,云计算行业明确稳定盈利的,仍然只有阿里云一家。同时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前几年各家厂商为了争夺市场亏本甩卖跑马圈地的时代已经过去。造成这种转变的因素,既包括互联网公司整体降本增效变得更加关注盈利了,也是因为国内云计算行业自身已经告别了高速增长。根据Canalys的报告,2022年中国大陆的云计算市场只增长了10%,而2023年预计增长也只有12%。
京东云从最开始给京东集团当配角,到后来为京东科技充门面,已然错过了云计算的黄金时代。如今想要找补回来,自然是难上加难。笔者认为,给科技集团上市撑门面,或许就会是京东云最后的体面了。如果最终连这份意义都失去了,京东云的命运必然将走向边缘化,最终甚至可能彻底沦为京东电商业务的支持部门。
毕竟中国即便需要云计算,也不需要这么多的云计算厂商。
*题图及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原文标题 : 京东科技还需要“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