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即将过去的2023年,如果要给互联网科技行业寻找一个主题,那无疑是以大模型为核心的生成式AI浪潮。
尽管各大互联网公司各自的营收体量可能有十倍乃至百倍的差距,但在几乎每个季度的业绩电话会上,与会的管理层都需要主动或被动地回答有关大模型的问题。这带来的一个结果是,即便按照保守的估计,国内公开的大模型数量都早已超过了100个,面临事实上的“百模大战”。
当然,不是所有的大模型都地位平等。在一年的喧闹和沸腾之后,业界和公众有限的注意力最终绝大部分都分配给了极少数头部玩家。
比如,百度的文心一言。从知名度和应用广度来说,它确实很有可能是目前国内排名第一的大模型。
文心一言取得的成功,大概可以分成两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百度凭借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长期技术积累,在国内最早推出了文心一言。虽然李彦宏当时在3月16日的发布会上承认产品“并不完美”,但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吃上螃蟹,已经很好证明了百度的AI实力。在随后的时间里,百度继续对文心大模型的能力进行完善和升级,保持了相对于国内同行的技术领先,也不断扩张着在业界和公众的用户基本盘。
除开技术领先带来的优势,另一个帮助文心大模型打开局面的因素,是百度将其当作了有史以来最重要的“CEO工程”,因而获得了海量的宣发资源,尤其是李彦宏本人频繁的站台背书。无论是年初跟王小川有关“落后两个月还是三年”的口水战,还是跟萨姆·奥特曼、黄仁勋等人一起入围《时代》周刊全球百大AI人物,抑或是在最近几个月里辗转于各类论坛和会场苦口婆心劝说大家“别卷模型了,改卷应用”,李彦宏都是事实上的“百度大模型代言人”。
某种程度上说,跟那些同行大佬比,李彦宏或许是2023最忙的。
01、战略大转移
李彦宏的兴奋是有道理的。
跟国内其他互联网大厂相比,百度是AI标签最显眼的一家,在AI领域的布局也是最早的。
一个被传播到烂俗(可以跳过)的例子是,2012年Hinton和他的两个学生(包括前段时间OpenAI宫斗发起人,Ilya Sutskever)发表那篇划时代的论文过后,百度多媒体部负责人余凯是最早联系Hinton团队的人。这一年,百度开始大规模采购和建立GPU运算集群,并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支持GPU&CPU的并行深度学习平台。当年10月份,余凯就向李彦宏推荐了Hinton团队。尽管最终百度因“身份问题”未能与其达成收购协议,但这事证明了李彦宏本人和百度研发高层的技术嗅觉。
后来陆奇来了百度过后,很快喊出了“All in AI”的口号,这进一步加强了在公司内外百度跟人工智能概念的绑定。不过有些遗憾的是,李彦宏在2018年跟极客公园创始人张鹏的对话中把自己跟这个口号撇开了,于是有了媒体铺天盖地的标题:“百度李彦宏:我从来没有说过All in AI”。后来没几个月,陆奇便因身体和家庭原因从百度卸任,这事当时被认为是二者之间存在一些路线分歧。马后炮来说,如果李彦宏当初没做这个表态,那么大模型来的时候,他本人和百度大概都会更有底气。
在过去十年里,人工智能其实掀起了好几波的小高潮,比如人脸识别和下围棋。但就像李彦宏自己说的,经历过好几次的起起伏伏过后,很多人都有些疲惫了。当年Alpha Go击败击败李世石过后,全世界的人都很兴奋,不过李彦宏反而觉得“用人工智能下围棋”这个东西没用。即便是做出了能下得过全人类的围棋冠军,他认为价值也很小,所以百度没有去做。
大模型出现之前,李彦宏心里觉得最有价值的人工智能细分赛道应该是智能驾驶。百度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投入非常早也非常多,从百度出来的技术人才一度撑起了国内智能驾驶行业的半壁江山。
按照官方的宣传口径,百度每年最重要的战略、技术和产品发布会是百度世界大会。我们其实可以从2022年之前的几届世界大会的内容,看出智能驾驶在百度的技术和生态布局中占据的地位:
2022年世界大会上,百度率先发布了没有方向盘的自动驾驶汽车阿波罗RT6。“干掉方向盘”这个概念相当讨喜,事后各大媒体发了不少稿件,标题都围绕自动驾驶“李彦宏抢跑马斯克”立意。
再往前的一届世界大会,主角则是阿波罗“汽车机器人”。这款概念版无人车,搭载L5级完全自动驾驶,可以听懂人说话、服从指令,还能通过激光雷达和摄像头对周围环境做出判断,并做出决策和自主学习。
而更早一届的世界大会上,李彦宏预测自动驾驶5年后将全面商用,当无人驾驶逐渐普及,交通事故发生率也会大大降低。当时除了汽车的智能驾驶技术以外,百度还在车路协同这条路线上押了重注。
当然,在今年的世界大会上,在主题被设置为“生成未来”过后,形势自然也为之一变。最终确定的议程中,智能驾驶事业群只分配到了一个“汽车智能化创新应用与发展”分论坛。会议前传出的IDG总经理李震宇将要离职的消息最终被“辟谣”:李震宇轮岗担任CEO助理及集团科技伦理委员会主席。
在这次世界大会上,主论坛所有露脸的大场面都给了大模型:李彦宏“手把手教大家做AI原生应用”,沈抖要让大模型“从千行百业,到千家万户”,何俊杰的主题也是“从AI人人可用,到生态共荣”。
最近一张被广泛传播的海报是《百度大模型狂奔的2023》,其实title换成《百度狂奔大模型的2023》也未尝不贴切。
从3月16日文心一言发布起,后续每个月都有多场大模型相关的产品和活动发布。AI原生应用的开发层面,百度设立了文心投资基金、千帆加速器和各类赛事。MaaS平台服务层面,百度一方面对基础模型的能力做升级,另一方面基于千帆大模型平台完善服务生态。智能基础设施方面,从山西阳泉,到辽宁沈阳,从首都北京,到江西南昌,原有的数据中心得到算力提升,新的数据中心围绕智能算力也不断建立。
简言之,百度把曾经属于或者不属于智能驾驶的资源投入,如今都调给了大模型。
02、“常新”的百度
在中国的互联网创始人中,李彦宏算是出了名的沉着儒雅,即便是当年被人当众淋了一瓶矿泉水,其下意识的反应也只是一句“what's your problem”,据传反倒是马东敏当时做了非常严厉的表态,反应比Robin本人还大的多。所以过去几个月里,他为“大模型应用”布道所表现出来的活跃和亢奋,证明他的确对于这个新方向有着相当大的期待。
只是到目前为止,百度在大模型方面仍然是投入突出、见效不显,市值上也没有什么热烈的反响。
此前,包括百度搜索、百度文库、百度地图等在内的几大产品宣布以AI原生模式进行了重构。这些产品经过重构功能上的确有所增强,但并不足以掀起水花,至少从市场格局上讲没有什么突破性的变化。而旗下被认为最有潜力直接从大模型浪潮中受益的云计算业务线,基本面的改善似乎跟大模型还没有发生联系。
沈抖去年5月轮岗负责百度智能云业务的时候,李彦宏给他压上了扭亏的重担。沈抖这方面做得很不错,从今年Q1开始已经连续三个季度实现盈利。不过从数据上看,这跟大模型的关系并不大。
根据财报披露的数据,百度智能云今年三个季度的增速分别为8%、5%和-2%。这里面一季度增速最快,但文心一言最初那个“不完美版本”的发布都已经是3月16了,所以这个8%数字肯定跟大模型没太大关系。后面两个季度照理来说大模型带来的利好应该有时间释放了,但从结果来看又后劲不足,节节滑坡的数字或许也很难让Robin满意。
在这种局面下,百度可能需要警惕重新落入此前几年“一直在追逐风口但又从未真正上车”的怪圈。
前几天的一场对话中,李彦宏提到了经营企业在现实约束下所面临的选择问题:
我始终都在讲的一句话是:什么叫战略?战略就是取舍,就是决定做什么,不做什么。决定做什么相对容易一点,决定不做什么难一点,尤其是过去已经在做的事。你决定说其实我的资源不应该再往这方面放,这个有点割肉,大家也会疼,也会有感情的问题。
媒体人潘乱在曾经那篇《百度没有文化》中给出的评价是:李彦宏缺乏对市场更长远的看法和更大的视野。从历史经验看,在历次最关键的考验判断力和商业远见的场合,李彦宏本人做出的取舍选择都相当糟糕。
这个总结不无道理,云计算兴起的时候,李彦宏认为这是“新瓶装旧酒”,相较于阿里选择的基础设施服务化,百度押注了个人网盘业务,以至于后来很长时间百度云都是百度网盘的代名词。
而百度的技术优势和曾经领先的市场地位,都在驱动着它和李彦宏个人尝试去押注未来、捕捉风口,尤其是在错过移动互联网时代后,更是有种“矫枉过正”的态势发生。《新立场》将其总结为:战略上坚定做AI,战术上勤奋追风口:
O2O兴起的时候,百度步子慢了一点,但李彦宏仍然相信“大力出奇迹”,2015年的时候决定3年投资200亿扶持糯米。当然,后来不到3年,“最重要”的百度外卖就被卖给了阿里,糯米最终快速走向衰亡。
2015年百度把包括视频音乐文学游戏在内的一系列非核心业务都打包出售,结果到2017年要做手机百度的时候又发现没有内容生态,据说马东敏后来还曾跟盛大讨论把百度文学拿回来。
短视频赛道升温的时候也是,百度先是在2016年搞了个“榴莲”短视频平台,但不到一年该业务就因“业务发展上的需要”下线。随后的一段时间里,又密集推出好看视频、Nani小视频、全民小视频等多个产品。这些应用都没能在抖快乃至视频号的围剿下突出重围。2020年好看视频跟全民视频被整合成MEG的短视频业务部,两者“弱弱联合”也没能擦出一丝火花。
当然,最匪夷所思的是李彦宏在2020年又看上了直播,提出了“知识直播”的概念花了36亿美元收购了以“秀场直播”闻名YY。这个时候距离直播行业的“百团大战”已经过去了三四年,包括王思聪的熊猫TV在内的一众平台都凉透了。百度给的理由是“视频社交媒体YYLive深度整合后,直播在百度的生态中还有很大的发展机会”。
李彦宏当时自己也开了直播,还对观众举了个自己认为的典型场景:用户搜索未必能够找到答案,或者没那么快找到答案,这个时候可以匹配用户去到合适的直播中,直接询问该领域专业的主播们,并且得到及时的反馈。让专业人士开着直播,随时在线恭候回答问题,笔者不能说Robin这个想法是完全的异想天开,但至少思路有些清奇。
所有这些都表明李彦宏并不擅长预判风口,却又是一个称职而有毅力的“追风少年”。关于百度“常新”部分的更多讨论,因为篇幅问题,下篇文章中我们再详细展开。
回到正题,虽然这种“常新”的状态其实也有道理,但频次太快对百度并不是好事,频繁的战略调整使得百度到现在都没能找到第二曲线。好在,百度还有一棵“长青”树,在最新一个季度的财报中,MEG贡献的在线营销收入仍然在百度核心营收中占比超过七成,这才是李彦宏敢于“忙而不乱”的底气所在。
03、写在最后
过去一个月里,中国的互联网行业在排资论辈”这个问题上发生了两件大事:拼多多市值超过了阿里巴巴,网易市值一度超过了美团。这种旧王陨落新王登基的故事总是最适合充当谈资,而百度在过去也曾是这种“排资论辈”事件中,常常被引入讨论的一个“常量”。
相较于此前的历次风口,面对大模型的机会百度少有的站到了最前面,虽然只是国内部分的前面。但这仍然是百度的幸运,也是李彦宏的幸运。
可惜的是,最近百度股价又回到了年初的起点,多少有点对不起这位2023年全年都活跃在一线的大忙人。
*题图及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原文标题 : 李彦宏,2023最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