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亿注册新公司,饿了么要逆天改命吗?
最近,饿了么有大动作:成立新公司,注册资本100亿。根据最新公司法,这100亿5年之内是要实缴的。因此,说“饿了么砸100亿成立新公司”也不为过。
花费如此重金,饿了么究竟要干什么?坊间猜测,这是饿了么大举进军技术研发的信号,目的是科技化转型。但我个人观点,最终的结果可能会让大家失望。
新公司透露的信息很少。从经营范围看,大约有2个方向:一个是技术相关,如技术服务、软件开发、信息系统集成;另一个是办公用品销售、电子产品销售。
其实,这并不能说明什么。仔细观察,“饿了么”母公司的经营范围也包含这些。所以,新公司究竟用来干什么?有多种可能性。
另一个值得关注点是,该公司的法人是陈常晓。从履历看,这并非一位技术高管。据南方Plus介绍,陈常晓的最新职务是:阿里本地生活集团饿了么公共事务华南总经理。
个人理解,“公共事务”的一般职责包含:政府关系管理、公共关系等。
排除挂名高管的可能性之外,该公司指向着几种可能性:1、从地域范围看,业务主攻华南地区;2、从业务属性看,可能倾向于市场销售,而非技术研发。
从陈常晓的公开新闻看,也符合这一指向。
比如2023年3月,饿了么与佛山市南海区市场监管局合作,签署《共同加强网络食品经营管理合作备案录》,目的是让网络订餐更安全。
比如2023年12月29日,饿了么在中山举办美食嘉年华,目的之一——推广本地即时电商平台——工惠钉。所以,饿了么耗资100亿成立新公司,极有可能是为“推广华南业务”提供便利,尤其是政府业务。
我也期待饿了么能在技术领域有新动作,但了解过后,我有些失望。
饿了么曾是国内外卖第一平台:起步最早,成立于2008年,拥有5年先发优势。它最大的竞争对手——美团外卖上线于2013年。
在2017年的巅峰期,饿了么收购百度外卖,市场份额由前一年的30%提升至54%,居市场第一。
结果到2018年,创始人张旭豪以665亿元的高价,将饿了么卖给阿里巴巴,随后又与“口碑”合并,估值达到300亿美元(约2100亿RMB)。
但从市场份额看,2018年后的饿了么不增反降。
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2年中国在线外卖市场研究报告》,2022年Q4,美团市场份额占比约65.2%,而饿了么和口碑(阿里旗下本地生活平台)合计为33.6%。
按照“平台型公司”的竞争规律,此次耗资100亿注册的新公司,恐怕对竞争终局起不到太大作用。
平台型公司——尤其是这种8亿-10亿用户的平台——必须依靠全民级红利才能完成竞争逆转。全民级红利一旦出现,才可能改变行业秩序,才会有结构性机会。
这种红利一般分为3种:
第一种是硬件终端红利,如智能手机的出现,对PC终端的冲击。10亿级用户的需求改变,意味着一个新10亿级的平台可能出现。
第二种是系统(平台)红利,一般在硬件红利之后出现。如安卓系统对塞班系统的冲击,也会造成10亿级用户的需求改变。
第三种是全民级应用红利,如微信、抖音这种巨无霸应用,也会产生10亿级新用户。新的结构性机会,依托着应用生态红利而出现。
对于饿了么,更可能依靠前两种,因为饿了么本身就是全民级应用。
另一个关键原因:全民级应用,对用户行为的影响能力有限。
因此,尽管2023年以来,饿了么与抖音战略合作,但我个人认为,仍旧难以撼动局面。
而前两种红利,目前并未出现,未来在哪也不知道,并且与技术高度相关。
如果饿了么能提前捕捉技术趋势,或许能踩中下一代时代红利,或许才能完成竞争的实质性逆转。可能,这才是行业对“饿了么新公司”的真正期待。
但就这一点而言,主动权显然不掌握在饿了么手里,而是阿里巴巴手里。
原文标题 : 突发!2100亿巨头大动作:狠砸10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