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败屡战的喜马拉雅,第4次冲击股市圆梦难

深潜atom
关注

本文系深潜atom第779篇原创作品

多重困境下,喜马拉雅前路坎坷

孟烦了丨作者

深潜atom工作室丨编辑

三次冲击股市失败后的喜马拉雅,再一次向港交所发起了冲击。

在一级市场,喜马拉雅风生水起,自2012年成立以来,完成了12轮融资,合计融资额近百亿元,吸引了腾讯、小米、阅文等机构外部股东。不过,在二级市场却屡屡碰壁。此前曾先后三次向纳斯达克和港交所发起冲击,但最终都未能如愿。

2023年,喜马拉雅通过裁员和压缩成本,摆脱了连续的亏损,这一次喜马拉雅能否成功登陆港交所吗?

营收停滞和用户流失

2010年一直被认为是移动互联网元年,“SoLoMo”,即社会化、本地化、移动化成为主流。虽然移动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重置和加持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过程,但彼时的移动互联网已经在商业模式创新、效率提升、用户体验优化和市场拓展等维度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很快,移动互联网就进入了黄金时代,几乎所有的传统行业,都具备被移动互联网重置的可能。2012年,连续多年创业的余建军,看到了移动互联网下音频市场的巨大空间,开始筹备喜马拉雅

作为连续创业者余建军,有过失败,但也有过成功,其创立的街景地图City8.com就被百度收购。但这一次的余建军,成功抓住了移动互联网的风口,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功。

现如今,喜马拉雅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在线音频平台,并推出了订阅、广告、直播和其他创新产品及服务成为平台收入四大支柱业务,2023年喜马拉雅营业收入高达61.6亿元,四大业务分别贡献了51.7%、23.1%、18.4%和6.8%。根据灼识谘询的资料,2023年,就在线音频收入而言,喜马拉雅于中国在线音频行业的市场份额为25%。

巨大的市场份额背靠的是海量的用户和内容。截至2023年,喜马拉雅平均月活达到3.026亿,包含1.330亿移动端平均月活、1.696亿物联网及第三方平均月活;特别在移动端,喜马拉雅表现优异,在2023年收获了17873亿分钟的用户停留时长,约占中国所有在线音频平台收听总时长的60.5%。

在内容的运营上,喜马拉雅引入PGC+PUGC+UGC模式,以此确保内容上的优势。截至2023年底,平台拥有约4.88亿条音频内容,总时长约为36亿分钟。去年,平台共有约290万活跃内容创作者。

喜马拉雅与抖音、快手一样,本质上都是内容平台,只是形式不同。这也导致双方在用户停留时长上,本质上是竞争关系。喜马拉雅不仅面临来自其他在线音频内容供货商(如蜻蜓FM、荔枝等)的竞争,还要与字节跳动、快手、腾讯音乐等互联网大厂进行正面竞争。

正因如此,哪怕在音频市场独孤求败,但喜马拉雅的用户收听时长也在减少。招股书显示,过去三年移动端日均收听时长分别为144分钟、142分钟和130分钟。用户数量和用户停留时间决定了应用的影响力,毫无疑问在竞争中,喜马拉雅的影响力正在下滑,这无疑给公司的未来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2022年,中国网络音频平台的相关市场规模为115.8亿元,尽管同比增长15.6%,但与短视频市场相差巨大,这也导致喜马拉雅快速触及天花板。2021年,还能够喜马拉雅营收增长率还能够达到43.7%,然而到了2022年这一数据直接下降至3.5%,到2023年哪怕毛利率增长近5%,但营收增长率依然下滑至1.7%。

相比较短视频,微短剧和带货让短视频的吸引力持续增长,但音频市场缺少二级燃料

在过去几年,喜马拉雅也在不停探索创新业务,特别是播客和人工智能。播客成为近两年的发力重点,然而播客的商业化落地尚需时日,且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音频AI领域,但AI技术的应用目前更多停留在工具性使用层面,尚未给公司带来根本性或结构性的变化。

裁员结束连续亏损,二级难为一级市场买单

2019—2021年,喜马拉雅年内亏损分别为19.25亿元、28.82亿元、51.06亿元,累计亏损99.13亿元;经调整年内亏损分别为7.49亿元、5.39亿元、7.59亿元,2022年公司经调整年内亏损为2.96亿元,累计亏损超23亿元。

虽然,余建军看来,要实现盈利并不难,并不担心亏损。但现实并非如此,在过去两年,营收增速放缓的喜马拉雅,疯狂缩减开支。最终在2023年结束了亏损,并且实现了2.24亿元的盈利

扭亏为盈,一方面是营收增加。2021年至2023年,喜马拉雅营收分别为58.57亿元、60.61亿元、61.63亿元。不过,对应的营收增速分别为43.7%、3.49%、1.69%,依靠营收增长实现正向反馈是比较困难。

另外一方面是拼命缩减成本。在销售及营销的投入上,从2021年到2023年减少了近6亿元;又比如通过裁员减少行政成本,2023年,喜马拉雅的员工数比2021年减少了近40%;在2023年,喜马拉雅给内容创作者和第三方合作伙伴的分成下降了12.9%。毫无疑问,相比较开源,节流对于公司生态的影响将会是长远的。

在人工智能时代,互联网企业的重心已经开始转移。喜马拉雅在招股书中表示,募集资金将用于提升内容和赋能内容创作者,同时围绕下一代技术、AI及大数据能力,加强在线音频的营运效率。可见,喜马拉雅想要借助新技术破局。

那么喜马拉雅真的那么看重新技术吗?2023年,喜马拉雅研发投入9.29亿元,看似投入巨大,但从总金额上逐渐减少,2021年和2022年研发投入分别为10.27亿元和9.36亿元;从2021年到2023年,研发开支占营业收入的比率从17.5%下降至15.1%。为了盈利牺牲未来的做法,又是否是正确道路呢

通过一系列操作,截至2023年底,喜马拉雅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上升到了7.16亿元。但对于喜马拉雅来说,这一数字并不能让其安枕无忧。从移动互联网发家,但正在进行技术迭代的喜马拉雅,还能够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吗

自成立以来,喜马拉雅经历了12轮融资,吸引了腾讯、小米、阅文等机构外部股东,合计融资额近百亿元。由于一级市场被投资人看好,余建军的身家曾也一度飙涨至35亿元,在2021年登上胡润百富榜。

通过融资史可以发现,喜马拉雅是移动互联网时代资本市场的香饽饽,但在资本转向更尖端的技术后,喜马拉雅已经失去了资本的宠幸,已经多年未曾获得新的融资。

在港交所,喜马拉雅有很多可以参考的标的,比如说叮当健康。同样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宠儿,同样是技术升级过程中。不过,叮当健康在港交所的表现十分惨淡,截至2024年4月17日,叮当健康股票1.04港元/股,相比较历史最高点已经跌去近95%。

喜马拉雅最后一轮融资在2021年4月,投后估值达到4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超过300亿元。彼时,投资人对于企业估值乐观,不过伴随着一家又一家企业上市后破发,无论是一级又或者是二级市场,对于企业都开始谨慎。

虽然已经摆脱了亏损的泥淖,但作为一家已经不再被市场宠幸的移动互联网企业,如何撑得起如此高的估值。哪怕是快手这样完成技术迭代,且用户体量更高的企业,市盈率也不到30倍,喜马拉雅何德何能承担得起超过130倍市盈率。

赛道决定企业的天花板。当前的喜马拉雅正在面临着盈利问题、增长乏力、市场竞争激烈、创新业务的不确定性以及IPO之路的坎坷等多重困境。通过拼命缩减成本实现盈利的喜马拉雅,哪怕真能成功上市,未来的道路依然坎坷。

       原文标题 : 屡败屡战的喜马拉雅,第4次冲击股市圆梦难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