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不认命

新熵
关注

国家定调了!一系列积极信号为平台经济注入一剂强心针,阿里迎来新生。

@新熵 原创作者丨萧维  编辑丨影蕨

最近,阿里捷报频传!

先是8月28日,阿里巴巴完成香港双重主要上市。紧接着,8月份的最后一个工作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正式对外宣布,阿里巴巴完成三年整改。随着国家政策的明确,平台经济迎来重大利好,阿里股价应声上涨。

作为行业头部玩家的阿里,在拼多多、抖音等新兴力量的冲击下,市占率、市值持续承压。近年来,阿里内部更是经历了剧烈的组织架构调整和人事变动,业绩表现起伏不定,导致外界总有声音质疑阿里。

马云见状通过内部信反思,坦陈过去数年阿里犯下了错误,需要以归零的心态再度起航,迎接市场挑战。

变革,始于创始人内心,言外之意更透着倔强与凶猛:阿里不认命。

01业绩回升,阿里西退东进

本次阿里回归港股,时间节点设计得刚刚好。

8月15日,阿里巴巴2024年公布第二季度财报,阿里该季度营收2432.4亿元,上年同期营收2341.56亿元,同比增长4%,各业务板块除淘天集团外全面飘红,而作为第一大业务,淘天集团在2024年第一季度时隔两年重回GMV双位数增长、在第二季度实现GMV快速增长。

数据出炉,市场一片叫好,而在这之前,阿里的日子很不好过。

2019年,马云退休,阿里进入多事之秋,兄弟公司蚂蚁上市失败、拼多多追赶、抖音入局,接连的市场变化导致市场对阿里的信心动摇,反映到市值上,2020年超过8000亿美元抵达高点后,阿里股价连跌三年,如今已不足四分之一。

阿里势衰,主要原因在于阿里流量增长陷入瓶颈,又延伸出拥抱商家还是拥抱用户的路线分歧,形成基础面恶性循环。

市场信心的动摇,间接导致阿里一直回购自己的股票,2023年阿里花费95亿美元回购了总计8.979亿股普通股,而在过去的2024财年,阿里巴巴累计投入125亿美元用于回购,回购规模位居中概股第一。

但是,阿里的股价一直未能企稳,特别是在国际形势对抗烈度攀升的商业环境下,身处美国市场的中概股集体遭遇暴击,强如阿里也未能幸免,外部的商业土壤并不利于阿里的生存。

在这一背景下,阿里西退东进也就成为了必然,自然香港就是阿里再次上市的目的地。

这里需要明确的是,阿里早已在香港完成二次上市,而本次再回港是形成美国、香港双重主要上市的格局。

二次上市指已上市的海外发行人,将该等交易所作为其主要上市地,同时申请在港交所主板进行二次上市。二次上市后,发行人所发行的股票可以在主要上市地和香港同时进行上市交易。

双重主要上市则指在一个或多个交易所做主要上市的发行人同时申请在港交所申请主要上市,与二次上市的主要区别在于交易地主体地位等同。

说直白点,阿里巴巴的港股股价,将独立于美股股价,或者说独立于美国市场土壤。

这一点,对阿里这种体量的中概股来说,至关重要。在8月23日发布公告后,阿里巴巴在美股市场股价上涨,涨幅达到3%,股价创下5月以来的新高,市场一片看好。

这种情绪对阿里来说,久违了。

02被砍一刀的阿里,开始肉搏拼多多

很难想象,马云这几年的退休生活是否舒心,但在外界看来,他呈现出一种“退而不休”的状态。

2019年,张勇接棒退休的马云,操盘阿里巴巴,而此时阿里已经在互联网红利潮中摸爬滚打了十多年,无论在资本层面还是业务层面,都呈现出扩张型思维,优酷、虾米音乐、万网、高德地图、饿了么、银泰、大润发等几十家企业都被纳入了阿里的商业帝国版图,而彼时竞争对手拼多多、抖音都未曾成为一极,流量见底说也没有形成舆论,于是后马云时代的阿里步入危机时反应迟缓,等到竞争对手杀到跟前,才大梦方醒。

打醒阿里的是拼多多。2015年上线之初,拼多多主打农产品领域的拼单模式,为了扩大用户规模,还创立“砍一刀”这种既土又高效的裂变方式,在2016-2018年间,拼多多年活跃买家数增长都在一亿左右。虽然拼多多初期用户规模增速很快,但由于业务重叠度不高,与阿里电商的目标用户群体还是泾渭分明。

真正的变化从2019年开始,当年618拼多多推出“百亿补贴”之后,原本阿里在特大城市、大城市的用户群体,开始向拼多多倾斜,而据统计机构数据显示,2019-2021年拼多多特大城市、大城市用户增速分别达到了38.2%和43.4%。

对阿里更大的打击来自拼多多去年第三季度财报发布后的交易日,当时拼多多总营收为688.404亿元,同比增长94%,在高增长业绩的刺激下,拼多多股价涨超18%,总市值一举超越阿里巴巴。

败给了农村起家的拼多多,对阿里的打击很大,内网中有员工悲观直呼:“那个看着不起眼的砍一刀,快成老大哥了。”

当时阿里面对困境的思路是被人超越,就要跟进模仿。淘天从去年年底开始,开始与拼多多贴身肉搏,加码低价,向用户权益倾斜,先后上线了先用后付、仅退款、88VIP退货免运费等策略,都能从拼多多的运营中找到影子。

不过,随后的结果虽然是淘天GMV同比高单位数增长、订单量同比双位数增长,88VIP会员规模增至超4200万人,但肉搏的副作用也显现出来:淘天的客户管理收入(CMR)增速大幅下降,显然低价策略的受益方并不包括商家。

画虎不成反类犬,阿里再遇尴尬。拼多多能凭借超高人效、低价策略和对卖家的重视,占据淘天的电商份额,但阿里的价值体系下,同样的打法却没有相同的效果,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路线,显然对阿里来说更紧迫。

于是阿里大转向的一幕出现了,淘天对仅退款政策做出一系列调整,加强了对商家权益的保护;淘宝也在同一时段开始有意放弃低价策略,关注用户价值的实现。

但是,放弃低价,就会影响自己的高增长,保留低价又打击商家积极性,两难之下,阿里选择牺牲自己的短期利润。在业绩电话会上,阿里高管强调,预计未来几个季度也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的资本支出,开销重点集中在保卫电商大盘、拓展阿里云及海外业务。

用利润保基础盘,阿里回到了互联网大战的年代,这不是一个容易让人接受的选择,但却是最符合现实的选择,回归港股后,阿里在绝对体量和盈利能力都有保障的情况下,才能持续拉升市值,相比于拼多多的攻城略地,阿里回港成功之时,也意味着必须做出反击了。

03向核心收缩,向估值靠近

诚然,阿里放弃利润,转向流量与规模,其用意还是想向市场证明谁是老大。在资本逻辑下,谁市场份额高,谁话语权重,谁的市值就高;同样,市值又是佐证市场地位的重要数据,是向投资人交差的必答题。

被后来者赶超的阿里,躲不过关于市值的拷问,千里迢迢回港,解决的也是这个问题,但在拉高市值这件事上,时机是个不可捉摸的因素。

在这个方面,与阿里同血脉的蚂蚁集体有着切肤之痛,2020年蚂蚁集团上市只差临门一脚,甚至在AH两地已经发布发行定价公告,发行价格确定为68.8元/股(H股发行价80港元/股,换算后一致),据此蚂蚁集体估值约2.1万亿元,上市成功就能成为A股市值一哥。就在全球市场目光聚焦蚂蚁的时候,这家超级金融科技集体坐拥天时地利,但独缺人和,上市计划功亏一篑后,蚂蚁集团今年的估值已跌到了5700亿元,与当年的风光不可同日而语,再度IPO的消息也时隐时现,看得出蚂蚁上市的节奏也大幅放缓。

而今,阿里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后马云时代,阿里的业务板块极多,但面对拼多多等对手的追赶,张勇曾力主推进了“1+6+N”组织结构变革,即在阿里巴巴集团之下,设立阿里云智能、淘宝天猫商业、本地生活、国际数字商业、菜鸟、大文娱等六大业务集团和多家业务公司。业务集团和业务公司分别成立董事会,实行各业务集团和业务公司董事会领导下的CEO负责制,阿里巴巴集团全面实行控股公司管理。

这次组织变革,最大的动作在于拆去中台,实际上是区分了核心和非核心业务,客观上分散各业务与阿里的主体联系,特别是六大业务集团之外的“N”公司,包括盒马、银泰、飞猪、羚羊等,身份和位置开始尴尬起来。也就是那时起,阿里开始剥离非主营业务,圆通速递、美凯龙、丽人丽妆、分众传媒、千方科技、美年健康、居然之家、光线传媒等公司先后发布阿里转让股权的公告,而据统计,光在2024财年的前9个月,阿里巴巴已完成了17亿美元的非核心资产出售。

但是,虽然阿里一直在断舍离,但真正在增强核心业务上,表现出的更多是观望与犹豫。

去年进行组织架构调整后,阿里计划对菜鸟进行IPO,但在冲刺上市180天后,最终在今年3月26日,阿里巴巴集团发布公告,宣布物流子公司菜鸟智能物流网络有限公司撤回在香港证券交易所的首次公开募股和上市申请。

当时,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蔡崇信给出的理由是,“考虑到菜鸟对阿里巴巴的战略重要性,以及我们在构建全球物流网络方面看到的重大长期机遇,我们认为现在是阿里巴巴加大投入菜鸟的合适时机。”

言外之意,估值没达到阿里的预期。与菜鸟类似的还有盒马,虽然创始人侯毅退休,但经过一系列改革后盒马扭亏为盈成为事实,坊间多次传出盒马上市的消息,阿里仍然没有实质性动作,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盒马在2022年其估值还有100亿美元,但2023年末只有30亿到40亿美元了,即使目前回升到60亿美元后,在对阿里增强核心的战略作用上,可谓杯水车薪。

业务板块看,电商仍需突破,云计算激战正酣,新零售估值过低,物流又依赖淘天,当所有业务均未遇到理想上市窗口的背景下,阿里回港IPO无疑是明智之举。从多元化扩张到聚焦核心,尽管仍然前途未卜,但有一点起码清晰可见—阿里不认命。

       原文标题 : 阿里不认命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