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近这个月,智能手机市场迎来了一波发布热潮。
在发布会现场,厂商们展示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参数和概念。其中,有一个名词,成功引起注意,那就是——无网通信。
作者| 方文三
图片来源|网 络
卫星通信功能的进一步下沉
作为一项目前具备高度差异化的技术,卫星通信功能已经开始从旗舰机型逐步下沉,例如此前上市的努比亚Z60S Pro便是其中的一款代表产品。
事实上,新技术的普及从来都不是一片坦途,卫星通信自然也不例外。功能在不断提高市场渗透率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争议,矛盾的焦点就在于现阶段其并非是大多数用户的刚需。
毕竟除了诸如户外运动爱好者等少数群体之外,大部分用户使用手机的场景几乎不会涉足需要卫星通信的区域,因此对于更追求实用性的消费者而言,卫星通信功能更像是徒增成本。
尽管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相关产业链的成熟,卫星通信模块的成本已经大幅下降,但与硬件相关的隐性成本仍不容忽视。
特别是对于定位相对较低的机型而言,为了满足卫星通信的需求,还需要对内部元器件布局进行优化、改进天线设计等,这些显然都会带来额外的成本负担。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想要使用卫星通信功能,用户还需要开通相关的套餐,价格并不便宜。
例如在城市边缘或乡村,移动网络信号不稳定可能导致通话中断或数据连接不畅的情况下,使用卫星通信来弥补就显得过于奢侈了。此前针对类似痛点的解决方案是对讲机,但这类产品对大多数用户而言使用频率极低。
针对这个现状,vivo方面宣布与联发科携手,将在X200系列新机上首发的“公里级无网通信技术”,就提供了一个更为经济实用的解决方案。
据悉,该技术采用特殊的协议和算法,基于蓝牙LoRa(long range)扩频可在无网覆盖的环境下实现最大1.5公里的通讯能力,并会在手机上以对讲机应用的形式提供。
不难发现,这个功能就填补了卫星通信与移动网络之间的空白地带,并且在人员密集的场所、地下停车场等移动网络信号受干扰或覆盖不足的情况下,就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什么是无网通信
无网通信是指在没有外部网络连接(如移动基站、Wi-Fi等)的情况下,实现两台设备之间的直接点对点通信。这种方式与传统的通信手段相比,具有显著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许多用户可能会想到无线对讲机和蓝牙技术,这两者都可以视为无网通信的具体例子。在这些场景中,通信通常依赖于近距离的直接连接,损失率低且不受外部干扰。
有网通信是主流通信方式,通常由运营商提供网络支持,覆盖范围更广、带宽更高,适合大量用户访问和互联网应用。然而,这种方式在一些偏远地区和关键情况下却显得力量不足。
在极端条件下(如自然灾害或地理障碍),无网通信的优势愈发明显,因为它能够直接在设备之间建立联系,无需中介的网络支持。
无网通信在功能、隐私安全性及成本上都具有显著优势,尤其适合特定场景下的快速、高效和安全的交流。
无网通信的应用场景
无网通信的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其独特的价值主张,是具有便捷性:用户可以直接在设备间进行联系,无需借助复杂的网络设置。
适应性强:在偏远地区或紧急情况下,无网通信可以轻松实现信息传递。
低成本:不消耗手机流量,具有较低的使用费用。
隐私保护:信息传递不经过外部网络,能够更好地保护用户隐私。
比如,在地下车库中,如果手机信号消失,借助无网通信,用户依然可以与朋友取得联系;在户外探险时,团队成员之间能够保持无缝沟通而无需担心网络信号问题;在发生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即使基站信号丢失,无网通信也能实现紧急救援的必要通信。
目前无网通信手机厂商的布局
无网通信逐渐成为手机厂商的新关注点,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寻找差异化优势成为厂家们的常态。
例如,vivo推出的无网通信技术可实现长达1500米的点对点通信,支持SOS广播、语音对讲及地图位置共享。
另一家厂商OPPO则开发了名为MeshTalk的技术,能够在3000米内实现文本和语音的自由传输。这些技术不仅提高了用户的互动体验,也为手机的多种应用场景带来了更广阔的可能性。
小米的“星辰通信系统”更进一步,声称其提供了行业首个公里级的无网通话,支持半径3.5公里范围内的双向通话。
通过利用各家公司自研的私有协议,尝试在蓝牙基础上进行扩展,这一切都显示出无网通信技术正在快速成熟,并向实用化迈进。
结尾:
总而言之,开发私有协议,进一步提升终端的通信能力,满足特殊场景下的用户体验,已经成为厂商们的普遍选择。全球统一标准协议在灵活性和定制性方面存在不足,给私有协议提供了一定的发展空间。
这种趋势是否会继续扩大,是否会有新的厂商或技术联盟出现,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内容参考来源于:鲜枣课堂:到底什么是“无网通信”?;三易生活:卫星通讯向中端手机渗透,无网通信成为有益补充;无网通信:未来通讯技术的新趋势与应用场景;36氪品牌:轮到中国手机定义比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