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百度发布了第三季度财报。这家搜索引擎巨擘,如今面临着较大挑战。今年第三季度,百度实现营收335.6亿元,同比下滑3%,为两年多来最大跌幅。归属净利润为76.3亿元,同比增长14%;但非公认会计准则(Non-GAAP)下,净利润同比下跌19%至58.9亿元。
营收下滑背后,是百度核心业务遭遇下滑、转战AI的商业化之路漫漫。如何在保持业务稳定的同时,加速推进新业务的商业化进程,成为百度的当务之急。成败与否,也会对整个中国互联网产业产生深远影响。
01
核心搜索业务遭受冲击,爱奇艺“拖后腿”
百度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成为连接人与信息的重要平台,凭借强大的搜索引擎技术和广泛的网络覆盖,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积累了庞大的用户基础。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技术的快速发展,百度逐渐意识到行业竞争的加剧和原有业务增长的局限性,开始积极寻求新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在人工智能(AI)和云计算等领域,百度进行了全新战略布局,力求通过技术创新在新时代的竞争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
不过,百度近年来的业绩表现较为波动。回顾过去三年,除了营收起起落落,百度盈利能力更是起伏不定。
具体来看,2021-2023年,百度分别实现营收1244.93亿元、1236.75亿元和1345.98亿元, 2021年实现两位数增长,2022年营收同比下滑0.66%。
同期,百度归母净利润分别达到98.76亿元、69.68亿元和195.98亿元,在2021年出现净利润腰斩之后,2022年净利润继续下滑29.44%。尽管2023年净利润有大幅回升,但从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发展来看,这一增长势头并不持久。2024年前三季度,百度实现营收990.01亿元,同比下滑0.65%;归母净利润185.68亿元,同比微增4.81%。
而从单季度来看,在今年第二季度,百度的营收就出现了同比0.4%的下滑。而自2023年二季度开始,百度的营收增速便没有再突破两位数。
而百度的业绩发展之所以起伏不定,与其核心搜索广告业务的不断恶化脱不开关系。李彦宏曾对外表示,当前的广告业务正承受着多方面的外部压力,包括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行业竞争的加剧等。
财报信息显示,百度收入由两部分构成,分别是在线营销服务收入和其他收入,其中前者是百度最大也是最为依赖的收入来源。今年第三季度,百度在线营销服务收入达到201亿元,占比总营收的59.9%,同比下滑5.8%。
值得一提的是,这并非该项业务的首次下滑。今年第二季度,百度在线营销服务收入录得206亿元,同比下滑2.2%。
在线营销服务收入,也即百度的广告业务,严重依赖着百度核心搜索业务的流量,但近年来,这项业务正在遭受着来自行业的巨大竞争压力。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尤其是小红书、抖音等新兴平台的崛起,以直观、易消化的内容形式吸引了大量年轻用户,对传统搜索引擎构成了直接威胁。
以上这些平台为用户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搜索结果,而且通过用户生成的内容(UGC)增强了信息的真实性和互动性,因此,用户在寻求特定类型信息时更倾向于选择这些新兴平台。根据《2024小红书搜索推广白皮书》的数据,小红书的月活跃用户中有70%会使用搜索功能,且88%的搜索行为是用户主动发起的,显而易见,小红书已成为年轻用户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这种趋势不仅体现在用户行为的变化上,也进一步反映在百度的市场份额变化上。Statista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5月,百度在中国搜索市场的份额已降至55.85%,而这一数字在2021年11月还高达86.82%。也就是说在短短几年内,百度的市场主导地位受到了严重侵蚀。据媒体报道,百度内部人士曾透露,公司早已感受到来自外部平台的竞争压力,尤其是在搜索业务方面,许多新兴平台正在迅速缩小与百度的差距。
也正是因此,随着用户逐渐转向其他平台获取信息,百度的广告曝光率和点击率也随之下降,不仅影响了百度的广告收入,还削弱了其在在线营销市场的竞争力。与此同时,新兴平台通过精准的内容推荐和个性化的用户体验,吸引了大量广告主,进一步挤压了百度的市场份额。以抖音搜索为例,该平台通过短视频和图文内容,为用户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搜索体验,广告主更愿意在这些平台上投放广告,以获取更高的转化率。
数据显示,2023年,字节跳动的广告收入已经达到4000亿元,其中抖音带来的广告收入占据了大半江山,相比之下,百度同期的在线营销收入为751亿元。可以看出,小红书、抖音等新兴平台的崛起,不仅抢占了百度的重要市场份额,也正是百度搜索业务逐渐败退的关键所在。
另一方面,爱奇艺业务拉胯,也拖累了百度的整体业绩。三季度爱奇艺的收入同比大降了10%,至72亿元。若剔除爱奇艺,当季百度核心业务收入为265.24亿元,与去年同期持平;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归母净利润为56.76亿元,同比下滑18%。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三季度,百度在营收下降的情况下却取得了净利润增长,原因还在于,公司通过组织架构重组、员工规模合理化以及对研发投资的审慎管理等努力,降低了运营成本,经营利润率相比前一季度增长了0.5个百分点。
其中,百度在人力资源管理上优化与精简,人员压缩带来的股权激励费用同比减少了19%。此外,百度进行了内部业务单元的整合,比如将医疗事业部(HCG)合并至移在提高运营效率的同时,又减少了重复建设的成本。
此外,百度还在研发开支上实现了更有效的管理,研发费用同比下降了13%,从而为进一步提升利润率创造了条件。
02
转战AI路漫漫,人事动荡引发关注
核心业务承压之时,百度开始挖掘新的增长点,人工智能成为发展的重要方向。早在2010年,百度就开始在人工智能领域持续投资,并在此后高调宣布“all in AI”,将自己定义为一家人工智能公司。可以说,百度是国内最早加持AI概念的企业之一。
随后的2012年,李彦宏通过内部邮件鼓励全公司产品经理紧跟AI技术的最新趋势;2013年,百度设立深度学习实验室,全面进入AI探索阶段。十余年来,百度持续聚焦于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及智能云等前沿科技领域,累计投资已经超过1700亿元。
尽管投入巨大,但百度在寻找AI商业化路径上却显得相对滞后,成果也与同行相去甚远。
例如,在智能助手市场中,根据公开数据,截至2024年10月,抖音旗下的豆包拥有5130万月活跃用户,而百度自家的“文小言”仅录得1257万月活,不到豆包的三分之一;与此同时,“月之暗面”的Kimi智能助手也达到了1006万月活用户,几乎追平百度的“文小言”。显然,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即使作为早期入局者的百度,其产品在用户基数方面不仅被后来者远远超越,甚至开始承受即将被进一步追赶的压力。
再看自动驾驶领域。百度自2015年起便成立了专门的事业部,并与多家汽车制造商展开了合作尝试,希望能够借此推广Apollo高阶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但这些合作项目大多未能取得预期成果,目前仅有极少数车型,如极越和岚图FREE搭载了百度的技术。而极越目前月销量仅在400-500辆左右,而岚图FREE也没有超过千辆。对于以月销万辆的“造车生死线”来衡量新势力存活标准来看,这两家品牌显然都没有达标。
此外,近年来百度自动驾驶部门经历了人才流失的问题,如百度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余凯创办了地平线,百度自动驾驶部门原首席架构师彭军与楼天城共同创立了小马智行,原IDG首席产品架构师郭阳则加入了吉利汽车的自动驾驶团队。多位核心成员离职创办了自己的企业或加入竞争对手阵营,这对百度维持技术领先优势构成了不小的威胁与挑战。
而百度在智能驾驶服务领域寄予厚望的萝卜快跑,其订单增速也明显放缓。2024年第1-3季度,百度的自动驾驶服务萝卜快跑供应的自动驾驶订单分别为82.6万单、89.9万单和98.8万单,同比分别增长25%、26%和20%。而在2023年第四季度,萝卜快跑的订单同比增速还高达49%。这主要是由于萝卜快跑的业务范围仅局限于少数城市的特定区域,从而限制了订单量的增长。
虽然百度智能云业务表现出色,第三季度实现了12%的增长至77亿元,为整体收入结构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平衡,但这并未完全解决公司在AI商业化道路上遇到的根本性难题。面对来自多方的竞争压力以及自身发展瓶颈,如何有效转化巨额研发投入为实际商业价值,成为摆在百度面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与此同时,百度内部也经历了一系列重要的人事变动,进一步增加了发展的不确定性。
今年10月18日,百度宣布了三位高级副总裁及以上级别的高管职位调整:集团执行副总裁、原首席财务官罗戎被轮岗至移动生态事业群组(MEG)担任负责人;健康事业群组(HCG)则被整合进MEG,而HCG原总裁何明科不再负责具体工作;同时,原MEG负责人何俊杰转任代理首席财务官。在关键业务领域的整合过程中,新的负责人需要时间来熟悉业务、调整策略并获得团队的信任,对于百度而言,挑战才刚刚开始。
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位高管均是在近两年内加入百度的新面孔,并非公司的资深老将。此外,百度核心事业群近期还经历了更深层次的人事动荡,包括两位资深副总裁肖阳和王凤阳的离职。肖阳曾是MEG的CTO,而王凤阳则负责移动生态商业体系,这对于正在经历转型期、急需稳定与创新双管齐下的百度来说,又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与震荡。
结语
对于百度而言,从PC时代到移动互联网再到如今的智能体时代,它一直在努力适应每一个时代的变迁。然而,在业绩波动、频繁的人事变动以及寻找新的增长点未果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百度的发展之路显得愈发艰难。在这场智能化转型的大潮中重新找回自己的位置,恐怕不是一件易事。
*声明:毕读财经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构成任何建议。
原文标题 : 透视百度三季报:核心业务下滑,AI商业化困路漫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