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入窄门

市象
关注

搜索战场的二次争夺。

作者|文昌龙编辑|杨舟

「市象」获悉,在百度MEG(移动生态事业群组)近期的全员会上,负责人罗戎(Julius)表示,2024年部分业务增长迟缓,增速落后于竞对(甚至负增长)。其中,百度搜索正遭遇对手蚕食,已成为内部重点审视的核心战场。

去年末,市场消息称小红书日均搜索量已逼近6亿次,直追百度一半,增速惊人,正向搜索霸主地位发起冲击。受此冲击,百度内部对小红书侵蚀搜索大盘的讨论居高不下,“搜索用DeepSeek类应用,查东西上小红书,百度搜索的生存空间还剩多少?”

为应对这一冲击,「市象」独家了解到,手百团队曾在去年底低调内测极简版手机百度App,首页仅保留搜索框,以及网盘、小说、短剧等核心入口,原先占据主导的Feed流则被直接折叠。

这一极简版在小范围试验后落地,由于入口颇深,需要用户主动调整,因此不被多数用户所感知,核心原因或在于Feed流是百度的“现金牛”。但这一调整恐怕也难以真正守住百度搜索的护城河,市场对此次内测的评价颇为犀利:“首页没广告,不代表搜索结果没广告。”

在搜索战场的二次博弈中,百度急需寻找一条更具突破性的突围路径。「市象」观察发现,百度App近期已将Slogan从“百度一下 生活更好”改回“百度一下 你就知道”。

这些年,百度的Slogan几经更迭,2005年,“百度一下 你就知道”奠定了搜索引擎的核心认知,至今仍是最具辨识度的版本。2017年,百度发力信息流,Slogan变为“有事搜一搜,没事看一看”,试图向内容分发转型。2021年,百度再次调整,换成“百度一下 生活更好”,推动服务化布局。

Slogan调整背后映射的是其战略重心的不断调整。此前,百度尝试多元化扩张(信息流、短视频、电商、本地生活服务),但面临抖音、美团、微信等超级APP的激烈竞争,尤其在服务化战略(2021年“生活更好”)中未能形成绝对优势。

此次回归“搜索即答案”的原始定位,在某种程度上释放出战略收缩的信号——面对外部冲击,选择收拢战线,集中资源巩固搜索这道核心护城河,以确保在搜索主战场不失守。

不难看出,这一轮回归战略的关键筹码,正是押宝AI。尴尬的是,外部AI大模型却抢了百度AI本该拥有的风头。

此前在2月16日晚,百度搜索宣布将接入DeepSeek和文心大模型最新的深度搜索功能。紧接着,百度APP于2月18日上线DeepSeek满血版,但由于入口位置较为隐蔽,用户需要在搜索结果页进入AI搜索,再通过一系列操作才能尝试DeepSeek功能。

直到2月21日,百度宣布在其Web首页正式上线DeepSeek入口,用户可以点击搜索框下方的“AI搜索DeepSeek满血版”。

百度搜索接入DeepSeek,是大厂做出了战略上的取舍。但这样一来,百度恐怕也将步腾讯后尘,面临市场和内部的双重拷问:如何在业务发展与自研文心大模型之间找到平衡?在AI重构搜索的背景下,商业化路径又该如何自圆其说?

01 搜索借力DeepSeek难掩AI失意

「市象」获悉,微信接入DeepSeek一事引发C端用户热议后,百度内部也展开了讨论:“微信根本不纠结DeepSeek是不是自家研发的,关键是能否提升用户体验,百度App早就该赶紧跟上。”这一观点在公司内部形成一定共识。

或受到此讨论影响,百度紧接着决定将DeepSeek接入搜索场景。此举也得到了部分内部认可。“业务线本就没必要和一言绑定,哪个对业务更好就用哪个,罗戎(Julius)能看到一些实质变化,大家还是保持期待。”

不过,也有消息称,这一系列颠覆常规的决策——包括百度在搜索场景中使用R1、将文心一言在4月1日免费开放、并计划在6月30日开源模型——最终都是由CEO李彦宏亲自拍板的。

眼下,百度仍是中国份额第一的搜索引擎,但据Statista数据,2021年至2024年5月,百度在国内的市场份额已从87%跌至56%,面临微信搜一搜、抖音搜索、小红书等“去中心化搜索”的侵蚀。

百度搜索借力DeepSeek与百度App品牌回归同步推进,或许能为争议不断的搜索业务注入一丝新的活力。市场消息称,百度搜索全量上线DeepSeek满血版并提供联网服务后,PC端开放仅1小时就有超千万人使用。

与此同时,百度搜索接入DeepSeek自然也少不了争议。有百度员工私下调侃道,“进厨房准备了大半天,最后还是点了个外卖。”这句话点出了一个核心问题:百度在搜索场景引入DeepSeek-R1模型,是在间接承认自家技术的短板。

这种争议并不新鲜,腾讯早前也曾经历过类似的内部讨论。不同的是,腾讯在接入DeepSeek-R1时,争议相对较为平淡;而百度此前高调宣扬自信满满,这反倒让此次的争论显得尤为激烈。

“不是接入,而是重构,话语权在眼前。”回溯到2023年5月的中关村论坛,百度创始人兼CEO李彦宏曾豪言壮语:“百度要做第一个把所有产品重新做一遍的公司,不是整合,不是接入,是重做,是重构。”

作为国内首个推出的大语言模型,百度在2023年3月率先发布了文心一言,如今,这种落差却难以让外界真正感同身受。“从国内首发热度满满,到如今四面楚歌疲态已显。”一位离职的百度TPG(技术中台事业群)员工如此评价道。

据了解,百度将基础模型文心大模型归入TPG技术中台事业群,而AI应用文小言App、百度搜索等C端产品则隶属于MEG移动生态事业群。

因而,百度搜索接入外部DeepSeek-R1模型后,成为了内部批判TPG的导火索——搜索早早接入了文心,文心要是强的话,何必接入DeepSeek。据「市象」获悉,在近期的内部会议上,TPG遭遇了质疑,内部氛围紧张。

随之而来,一个新的问题浮出水面:随着百度将核心产品接入DeepSeek,自研大模型的投入该如何调整?

根据「市象」获取的腾讯方面消息是,目前的策略是让两种模型回归“内部赛马”的路径——毕竟腾讯的混元模型在多模态技术上已有较深沉淀,而现阶段,DeepSeek的短板恰恰在于这一点。但百度在多模态领域的声音较为平淡,外界关注度也不高。因此,如何平衡自研模型的投入和外部合作,仍然是一个未解题。

一个细节是:尽管文小言App宣布接入了DeepSeek,但与腾讯元宝将DeepSeek模型直接放在可视化调用接口不同,目前文小言App的动作更加含蓄。这一细节或许体现了百度的坚持,也可能意味着其不会轻易减少对自研文心大模型的投入。

02 AI搜索商业化,腾讯给百度打了一剂预防针

近期百度2024年四季度财报中的一些信息,值得咀嚼。一方面,百度在线广告收入的跌幅依然在扩大。根据财报数据,2024年1-3季度百度在线广告收入的同比增幅分别为6%、-2%、-4%,而四季度跌幅进一步扩大至7%,至179亿元。

另一方面,百度App的月活近年来首次出现了环比下滑。2024年12月,百度App的月活跃用户(MAU)为6.79亿,同比增长2%,但相较2024年9月的7.04亿人,环比下降了显著幅度。根据第三方QM数据,四季度百度App的用户粘性和使用时长依然处于疲软状态。

对于月活和用户粘性的问题,百度的策略相对清晰:通过AI重构搜索体验,并辅以近期的品牌回归策略,试图激活用户活跃度与粘性。然而,针对广告疲软这一问题,百度在财报电话会上的表态颇为耐人寻味。

在财报电话会上,分析师提出问题,在四季度广告收入成压的背景下,百度如何在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广告营收的复苏?结合百度MEG负责人罗戎和百度CFO何俊杰的发言,给出的信息是:百度目前还没有大规模将占总查询量约22%的生成式搜索结果货币化。一旦我们基于人工智能的搜索功能足够完善,我们将推进货币化进程。

也就是说,百度计划适时推进AI搜索的商业化。但一个直接的问题摆在面前:AI重构搜索后的商业化到底好推进吗?

这个事情上,腾讯给百度打了一剂预防针。2月18日,有博主称腾讯元宝在使用DeepSeek R1时,回答中疑似包含广告信息。随后,腾讯公关总监张军在评论区回应:“理论上不应该,已经让技术去查了。” 这一事件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广泛讨论。

近期,360旗下的纳米搜索已经率先在AI搜索界面中加入了广告,且已有用户在社交平台上表达了不满。由此可见,如果百度采用类似的AI搜索广告模式,首当其冲的挑战将是用户的反感以及对搜索公正性的质疑。

同样,参考AI搜索引擎新秀Perplexity AI,此前,Perplexity的年收入突破了1000万美元。即便Perplexity的首席执行官Srinivas表示。“我们会尝试这两者,看看能否像Netflix一样找到一个平衡点,既有广告也有订阅,并以此建立一个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但几乎所有的收入都来自每月20美元的Pro服务订阅。

广告模式容易引发用户吐槽,而订阅模式在国内则被视为“黑盒”,用户的接受度也远不如预期。可见,AI搜索的商业化能带来的广告收入增量并不乐观。

与此同时,百度加速AI搜索的推进,可能反而会对现有的广告盘子造成负面影响。此前,微信接入DeepSeek后,市场普遍在讨论这一举措对百度的冲击。然而,微信却选择暂时停下了脚步,将流量转向腾讯元宝承接。这一决策背后,除了算力的客观限制,更为关键的,是商业化的考量。

“从搜索角度看,微信的AI搜索不能不做,也不能做的很好,如果将大量流量转到AI搜索对话上,会影响商业变现,这只是给用户提供一种新的搜索体验,但是不能革自家的命。”从事搜索的腾讯员工表示。

显然,百度接下来的关键挑战,是如何在推动AI搜索发展的同时,确保AI搜索广告变现不破坏用户体验以及侵蚀传统的搜索广告业务。但正如一位百度员工所言:“先把流量抢回来,再考虑之后怎么变现。市场份额才是更棘手的事情。”

       原文标题 : 百度搜索入窄门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