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就是未来的手机,这一巨头开局即王炸

湾流经济评论
关注

 手机行业似乎有了新风向:三星官宣自家的智能机器人在今年上市,苹果据透露也在探索人形和非人形机器人,vivo也于近日官宣成立机器人Lab,进军家庭机器人领域,并开出百万年薪。

手机巨头密集扎堆机器人行业,意欲何为?

在《湾流经济评论》看来,随着技术裂变与需求爆发,机器人或许就是未来的手机。这种自演化的过程,夹杂着科技创新摧枯拉朽的热浪,也暗藏着冰冷科技人文关怀的温暖一面。

提前布局机器人,特别是消费机器人赛道的企业,具备先发优势,不仅能引发科技创新的乘数效应,还可能带动整个产业生态的进阶升维。

01

手机进入“自演化时代”

当手机厂商在卷超广角、7000mAh电池、卫星通讯技术时,我们有没有想过,未来的手机形态是什么样的?

几乎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手机的未来不是手机。

早在2018年,苹果前首席设计师Jony Ive就表示:未来的交互将减少对屏幕的依赖,并辅以更自然的方式。

虽然这位天才设计师早已离职,但他的理念仍然深深影响着苹果公司:推出Apple Vision Pro,计划在AirPods、Apple Watch上增加摄像头……让交互方式更加多元化、自然化。

英雄所见略同。在3月25日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上,vivo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vivo中央研究院院长胡柏山发表《科技为器,人文为道》的主题演讲,提到“机器人是手机行业的未来,它将成为联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桥梁”,并透露vivo已成立机器人Lab,聚焦孵化机器人的“大脑”和“眼睛”,同时主攻消费级市场,研发个人和家庭场景的机器人产品。

该观点暗含着技术逻辑的两个关键点:

第一,手机是智能时代的创新孵化器,不仅孕育了移动支付、智能政务、短视频、直播电商产业,还重塑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如今,AI和机器人分别代表着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顶尖技术成果,但相对独立,未能完美联接。

那么,手机作为几十年来最强大的孵化剂,能否实现AI和机器人的完美融合?

第二,手机和机器人一样,都是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桥梁。手机行业在芯片、传感器、通信技术、AI算法、操作系统等领域的深厚积淀,正是机器人发展的关键支撑。同时,相比于手机,机器人优势更加明显,不仅能从信息处理拓展到物理交互,还能实现更自然的人机交互与更广泛的应用。

简言之,这是一个自演化过程——手机既是机器人的孵化剂,孵化之后自己又变成了机器人。

回头看行业趋势。目前消费机器人正从“功能型工具”(如扫地机器人)向“情感化伙伴”(如养老陪护机器人)进化。vivo选择此时入场,既能大大节省开拓市场和研发技术的试错成本,规避创新探索失败的风险,又能迅速抢占下一代人机交互的入口。

与此同时,市场需求又相当急切。全球老龄化加速,尤其在中国,预计“十四五”时期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占比将超过20%,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由此,伴随着青壮年劳动力的减少,护理、医疗、家庭服务等场景的机器人需求将急速攀升。

此外,政策支持又如东风,势必带动行业大发展。日前,中办、国办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特别提出要促进“人工智能+消费”,加速推动机器人等技术新产品开发与应用推广,开辟高成长性消费新赛道。

市场需求与政策支持高度契合,技术逻辑和行业趋势又高度匹配,消费机器人赛道蓄势待发。

02

vivo渐进突围,“沿途下蛋”

问题是,虽然手机与机器人在核心技术上相通,但vivo和资深机器人企业相比,终究是个外来者。如何破局?

例如,灵巧手是全世界都希望攻克的最大难题。机器人手想要达到人手的23个自由度,前路漫漫。况且,技术成功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盈利。曾经的行业先驱波士顿动力连年亏损就是个例子。

对此,vivo决定换个思路:

第一,专注两大核心优势,巩固开放共赢的产业生态。胡柏山表示,“vivo将通过人工智能与影像两大技术驱动,专注于机器人‘大脑’和‘眼睛’的技术研发方向”,将机械臂、灵巧手等本体制造交给更专业的合作伙伴。这与其在手机行业的风格一致,即通过合作共赢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

vivo机器人Lab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在AI领域对AI agent的能力进行训练,这也是未来机器人的大脑。vivo打造的蓝心大模型矩阵,目前已覆盖语言、语音、多模态等多个大模型。紧接着,借助机器人载体,vivo也能部署百亿级甚至千亿级大模型,突破目前手机端十亿级的瓶颈。

“眼睛”的核心,则在于构建空间识别和理解能力。这方面,vivo更是巅峰选手,在人像、长焦、液晶等场景下做到了极致。同时,vivo还将构建一套领先的视觉感知系统,通过加强机器人在视觉捕捉、视觉处理、视觉理解、空间感知和环境建模以及视觉边缘计算5个方面的能力,赋能机器人在视觉上的智能化。

投入方面,vivo一向大方。2018年3月,vivo就成立了AI全球研究院,截至目前已经汇聚了超过1000名AI人才。MR团队也已经扩编到500人。而且从2019年开始,vivo每年的研发投入就是百亿级。

前段时间,vivo就在招募机器人方面的人才,年薪百万。

因为不断“种因”,vivo也有了进军家用机器人产业的底气。据估算,vivo已经有68%的AI算法、79%的传感器技术可以直接复用。这也将极大缩短机器人研发周期,降低成本,甚至在关键性能指标上保持优势。 

第二,恪守本分,聚焦对用户更有价值的赛道。

vivo一贯奉行“本分”文化,坚持“用户导向型创新”,而不是什么火造什么,什么赚钱造什么。也就是说,vivo打造什么样的机器人产品,将由自身核心能力,是否能给用户创造价值决定。因此,vivo决定利用自己的核心优势,聚焦家庭机器人,明确将医院、养老场景列为机器人应用的重点方向,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帮助,担起一家科技公司的社会责任。

这也是vivo长久以来的人文思维,始终把对用户的关切放在第一位,把人文科技看成公司最大的差异化。智能手机上,vivo已将AI技术延伸到视觉、听觉、语言等层面,通过“vivo听说”、“vivo看见”,让听障视障人群也能更好地融入社会。

第三,渐进突围,沿途下蛋。家用机器人商用化非一日之功。目前正在博鳌论坛上展示的vivo Vision(MR产品)就是一个阶段性成果,预计今年年中推出;未来三五年,再重点打造体验闭环的原型机。vivo计划一步一个脚印,分阶段实现战略目标。

03

家用机器人的黄金十年

从整个行业趋势上说,机器人将成为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的核心节点,串联智能家居、穿戴设备、云服务,形成“万物皆可交互”的生态网络。vivo的布局和推动“机器人-手机-MR”闭环反哺机制,就是看懂了这一趋势,躬身入局。

这一“闭环反哺机制”如何理解?举个简单的例子,机器人AI Agent上所做的技术积累,可以通过技术裁切的手段,反哺手机端,帮助终端AI实现迭代升级。同理,vivo连续四年蝉联中国市场国产手机份额第1,并服务于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5亿用户。这些经过处理的数据也能优化机器人和MR设备。

IDC预测,2025年全球机器人市场将突破2350亿美元。如果vivo能在近两年推出家用机器人原型机并验证商业模式,将能迅速抢占这一千亿级的蓝海市场。

当然啦,一切不能向“钱”看。胡柏山强调,vivo入局不仅为商业利益,更是能解决老龄化社会的结构性难题。护理机器人可减少医护人员工作负荷,教育机器人可弥补偏远地区师资不足……技术普惠也是企业竞争力的标尺。

尽管前路充满挑战,但正如胡柏山所言:“科技公司的责任是通过科学技术和创新能力,不断解决未来的社会问题。”或许十年后,当我们回望今朝,vivo的机器人Lab正是一切变革的起点。

参考资料:

新京报:vivo的机器人“野心”:“大脑+眼睛”双轮驱动,目标走进千家万户

华尔街见闻:赛道Hyper | vivo成立机器人Lab:剑指家庭场景

数智前线:百万年薪抢人,vivo为何押宝家庭机器人?

商业与生活:发布机器人计划,vivo踏上新征途

       原文标题 : 机器人就是未来的手机,这一巨头开局即王炸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