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眸原创·作者 | 桑明强
2019年,刘东杰第一次来到紫金山实验室,彼时的他也没想到,在这之后短短6年里,南京会成为全球6G的策源地。
故事还要从一段“卡脖子”的记忆说起。
2G时代技术空白,3G跟着国外标准跑,4G刚摸到门槛,国际专利战又迎面而来——直到5G实现技术同步,中国通信产业才真正意义上摆脱交专利费过日子的被动处境。
作为通信领域的高级工程师,刘东杰刚加入实验室的那年,中国刚刚正式启动6G专项。当时刚成立1年的紫金山实验室,将6G列为核心攻坚方向,南京作为长三角唯一同时承担国家未来网络试验设施(CENI)和6G总体技术研究的城市,肩负着“战略科技力量”的特殊定位。
现任紫金山实验室主任的尤肖虎,他的研究生涯本就是一部中国通信技术的逆袭史。这位扎根一线长达30多年的“中国通信班长”,深谙一个道理:真正的技术主权,要从无人区蹚出来。
6G就是最典型的例证。相比前几代通信技术,它的特殊性不仅是更快的传输、更低的时延和更高的可靠性,还在于打通了通信、感知、计算、AI的技术边界。对于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来说,相比做出世界上最快的通信设备,他们同时也要解决如何让这项技术从实验室走向更多产业。
“技术壁垒只是上半场,当年4G商用时,没人想到会催生出移动互联网的大繁荣;5G落地,意外带火了直播电商;那么,6G的落地场景在哪里?”
前不久全球6G大会在南京召开,紫金山实验室首次对外公开了全球首个6G通智感融合外场试验网,把实验室技术搬到现实场景里测试。
在刘东杰看来,这还只是个开始。6G不仅是道技术应用题,同样是一场关于城市未来产业生态的开放式推演。如今,那些藏在技术参数背后的可能性,正随着南京这座城市一同生长。
01
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南京的“6G方程式”
作为通信领域的专家,刘东杰对南京有着很强的归属感。他坦言,如果你仔细观察,其实会发现南京在每个维度都不弱,但这座城市最擅长的其实是新兴产业培育,一定程度上,这和这座城市的底色息息相关。
近年来,市面上关于6G的讨论层出不穷,但无论技术本身还是概念阐释,都缺乏统一的逻辑说法。人们对6G的期待,从起初延续前几代通信技术的思维,变成了更具科幻感的颠覆性用户体验。
在刘东杰看来,相比5G能让个人用户畅享极速上网的便捷,6G的高可靠性、超低时延、高精度定位等特性,天生更适合解决工业场景里的具体问题。
“6G最大的难点不仅仅是标准,还得找到对的场景。”刘东杰解释称,就像4G时代智能手机激活了移动互联网,6G的破局点,极有可能藏在某些尚未被发掘的场景里,但这需要城市-产业-实验室三方协作。
与“不确定性”相伴,是紫金山实验室里每个研究员的日常,但正因为这样,这样的工作性质才更加迷人。
几乎90%的时间都泡在实验室调设备、优化算法,对着屏幕上的信号曲线反复推敲;剩下10%,则背上设备一头扎进实际场景——可能是深夜在太湖边架起基站,记录无人机超视距通信的信号变化;也可能是在港口集装箱区,跟着吊车来回跑,测算定位系统的误差。
刘东杰把这个过程形容成摸着石头过河,由于早期硬件条件的限制,许多技术设想都卡在最后一公里,他们精心设计的方案,常因硬件可靠性不足、材料基本性能不达标而搁置。遇到一些关键难题是,有时需要通宵达旦,刘东杰告诉《新眸》,“我们研究的意义,就是要把6G的绝大多数问题都在实验室内解决,只有这样,等到它真正实地产业落地时才更放心。”
目前3GPP对于6G的落地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规划场景:通感一体、通智一体、泛在接入、大规模连接、超低时延高可靠通信和沉浸式通信。
本质上来讲,是让6G从单一的“连接工具”升级为融合感知、智能、泛在服务的数字基础设施,重点解决产业效率、设备协同、极端场景覆盖等关键难题。
据刘东杰介绍,围绕6G特性,紫金山实验室已经进行了多场景测验,以港口物流为例,传统定位技术导致的集装箱吊运偏差,被6G系统控制在极小范围,实测显示货物损坏风险降低的同时,企业运营成本显著优化。
类似的效率提升还出现在智能工厂的传感器协同、无人机物流的精准调度等场景:
长三角试点区域数据显示,低空物流配送降本增效,机场安防对非法飞行器的响应速度较传统雷达提升数倍。在自动驾驶方面,车路协同的超低时延通信,为无人车构建“千里眼”;就连远洋邮轮上的网络卡顿、山区探险的信号盲区,也能通过天地融合技术得到改善。
更重要的是,这些成果并非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总控中心+多试验场”的验证体系,比如太湖超远距离渔业资源保护,以及秦淮超大容量城乡综合治理。
从这个角度来讲,南京的6G探索,打破了“技术先行于需求”的传统路径,形成从产业痛点定义技术研发方向,到用真实场景验证倒逼技术迭代,最终实现产业化场景落地。
02
6G全球策源地为什么是南京?
当我们谈论世界级产业地标时,总会想起硅谷的半导体传奇、底特律的汽车工业神话。这些城市的共性在于:在某个关键领域建立起从技术研发到产业生态的完整闭环,用数十年时间证明了“专业主义”的力量。
但对于南京这座城市来说,人们常想起的是秦淮河的桨声灯影、明城墙的历史厚重,相比杭州用AI刷新城市印象、深圳以互联网构建集群,南京快迭代、慢培育的城市氛围恰恰为这些新技术的孵化提供了容器。
南京的通信基因始于上个世纪的全球化接轨。彼时全国大部分城市忙着引进彩电、汽车组装线,南京则选择承接爱立信、摩托罗拉的通信研发与制造。
组装虽能快速拉动GDP,但本质是劳动密集型的来料加工;而通信产业覆盖从芯片设计、协议标准到系统集成的完整链条,属于技术密集型的“长周期赛道”,一旦形成技术积累,就能产生持续产业辐射效应。
这些在当时看似“不性感”的决策,一定程度上为这座古城埋下了接轨全球通信产业链的种子。
据了解,南京一度承担爱立信全球40%的供货量,不同于单纯的制造工厂,软件中心聚集了大量通信协议、嵌入式系统研发人才,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标准,同时也让本土企业理解了通信设备制造的背后逻辑,还加速了以东南大学为代表的高校科研进展——锚定了包括“基带芯片”、“射频器件”等硬核领域。
换句话说,相比依赖人口红利、土地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依托高校的科研储备、长三角的制造业基础,南京另辟蹊径,趟出了一条以“技术密集型+全球化导向”的独特发展路径。
犹记得在2001年,TD-SCDMA成为国际3G标准,核心技术团队来自东南大学尤肖虎实验室,中国自此在3G时代拥有了国际话语权。在那之后的十年里,这座城市再次迎来关键节点,移动互联网浪潮爆发,南京再次将重点放在了未来网络产业的布局上——6G前身“未来网络技术”。
在当时看来,这一步堪称“险棋”。
相比电商、社交平台、移动应用这些风口,未来网络研发不仅周期长,也要持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还要思考上下游产业链、标准的制定、人才培养和引进等多个方面。
事后来看,南京这步走对了。随着未来网络试验设施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5G商用牌照发放,紫金山实验室启动建设,6G作为重大科研任务之一,南京终于迎来它的收获时刻。
就像硅谷在半导体产业崛起前,就已经完成了从肖克利实验室到仙童半导体的技术接力,南京的6G优势,同样也是数十年如一日的根系生长。
“东南大学有国内首个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无线谷聚集了紫金山实验室等顶尖科研机构。”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看来,南京的人才和产业基础,是支撑其成为6G高地的主要原因,“即使很多城市都具有发展通信产业的基础,但很难与南京目前的优势相比。”
有业内专家把这背后的原因归结为南京的韧性。不同于底特律那样依赖单一巨头,也不像硅谷完全市场化驱动,南京更看重那些能与本土基因产生化学反应的长周期赛道,体现在城市综合实力上,即便面临全球产业链波动,南京依然保持关键卡位。
03
6G对于南京意味着什么?
过去十年,中国通信产业面临着低技术附加值、标准碎片化、产业链协同低效的三重挑战。比如行业主流的“太赫兹通信+星地融合+无线AI”技术体系,虽覆盖多数应用场景,但技术迭代多限于参数调整,部分企业甚至陷入"为技术而技术"的内卷困境。
在刘东杰看来,突破这一困局的关键,在于跳出技术本位的思维。就像前面所说的那样,6G的竞争力,本质上是一种工程化适配能力。
“真正的行业级6G应用不存在通用解,无论是低空经济、工业互联网还是海洋通信,6G需要做到的,是服务好那些关键场景。”
以南京本土企业南瑞集团为例,其在电力配网领域的应用实践表明,6G的超低时延与高可靠性特性,能够精准解决配网保护中的通信难题,为工业生产安全提供关键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当别的城市还在比拼技术指标时,南京已经织起了一张产业生态网,通过差异化的区域分工,城市形成了多极联动的发展格局:
江宁依托紫金山科技城,打造信息通信产业集聚区;江北新区聚焦光通信芯片,以集成电路产业夯实硬件基础;玄武区深耕量子计算,秦淮区对接央企资源发展卫星互联网。
由各板块构建起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落地”完整链条所带来的虹吸效应,吸引了大量有关网络安全、光通信器件等上下游企业集聚。
2025全球6G大会上,“产业生态”首次被写进会议名称,这对南京来说是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标志着南京6G正式迈向构建产业生态的新阶段,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技术迭代,也意味着南京在“6G之城”上的探索更进一步。
用尤肖虎的话说,“6G正在成为驱动城市经济转型的基础设施,它可以赋能千行百业,能力将会比5G再提升一到两个量级。”
就像当年马斯克发力星链,外界很多人都不理解,对于南京而言,6G的意义也早已超越技术本身。无论是满足未来通信需求、推动航天产业发展,还是运用到国防领域等,这座城市也在默默贡献自己的发展智慧。
内敛而不张扬,这是南京这座城市独有的底色,在未来全球竞赛中,南京可能不是跑得最快的,但每一步都踩得厚实。
原文标题 : 从追赶到领跑,中国6G挤上全球牌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