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市场下半场众生相可以被归纳为 3 个关键词:变局、出海和大电池。
内容/老练
编辑/一白
校对/咏鹅
进入2025的4月,手机行业的新品又卷了起来,先是10号OPPO发布旗舰,再是华为开卖的低端机,15日又是荣耀的8000毫安大电池,月底据说vivo也还要来凑热闹。
由此,智能手机厂商历经十余年鏖战,始终还没放弃对彼此的警惕,一场新的马拉松在2025年正式开跑,紧张的气氛堪比隔壁的新能源汽车赛道。
但与前几年不同的是,华为的回归让今年这场比赛多了些令友商不安的情绪,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们开始选择花粉品牌,另一方面则是其他厂家们在坚守基本盘的同时奋力出海,至于硬件参数或技术,该比拼的还是得比拼。
至此可见,手机市场下半场众生相可以被归为3个关键词:变局、出海和大电池。消费者关心的是,谁能最终在市场活得更好,谁又将出局?
Part.1
变局
华为回归,谁在掉队
2024年,是“冰封两年”的智能手机市场首次回暖的一年,全年出货量达2.86亿台,同比增长5.6%,这一势头在2025年Q1得到延续,今年第一季度出货量达到7160万台,同比增长3.3%,高于全球市场1.8个百分点。
行业回暖的春风中,折叠屏、鸿蒙OS等技术革新与各地消费补贴政策释放了积压的换机需求。但这场“春天”并非雨露均沾——华为的强势回归如同一块巨石,激起了市场份额的剧烈震荡。
在手机行业整体回暖的迹象下,不同厂商呈现出了“几家欢喜几家愁”的状态。据机构数据显示,华为2024年出货量同比暴增37%,达4600万台,重回市场第二(华为内部宣称重回第一);vivo以17%的份额登顶,荣耀跌至第五,而苹果市场份额同比下滑17%,高端市场主导地位被国产品牌“按在地上摩擦”。
即便到了今年第一季度,华为市场份额亦同比扩大1%,OV份额持续被压制,荣耀则在排行榜上不见踪影,苹果持续下跌。
诸多变化的背后,是华为回归引发的“蝴蝶效应”。
考虑到目前中国手机市场60%的销量依赖线下渠道,而华为的回归直接冲击了其他品牌的渠道根基。
“23年Mate60的回归只是个开始,真正的王炸是去年下旬上市的nova13系列,标志着5G手机回归得更全面,华为内部启动的头部商份额登顶计划以及下沉市场的强商计划,是直接致使其他品牌渠道萎缩、销量下滑的核心”。一位来自浙江的经销商表示。
通过抢占头部厂商份额和重拾下沉市场的双重渠道计划,华为给了其他品牌沉重一击,比如OV,靠吃空窗期的周期红利正在消失。
另外,华为要求核心经销商在提货热门机型时,必须同步采购智能手表、耳机、平板等IoT产品,以此强化品牌忠诚度。尽管此举增加了库存压力,但华为给渠道商的综合毛利率达8%~12%,远超OV的5%~10%。
“华为销量占比在我们体系已从去年的12%飙升至40%,利润贡献往往超过其他品牌总和,OV只能靠降价清库存,即便是高端机发布一个月后二级市场价格就跳水20%以上。”
为应对华为的挤压,OV也尝试推出房租补贴政策,比如,在一些发达省份,OPPO为新门店提供两年租金补贴,vivo则通过售后补贴分摊成本。但即便如此,部分原OV和荣耀的渠道商仍将资金转向华为,争夺Mate系列溢价红利,去年底以来,原有的客户覆盖面和提货量明显下滑。
至于荣耀,下滑得更明显。
荣耀2024年一季度曾以17.1%的份额登顶国产阵营第一,但随着华为5G手机全面回归,荣耀的“平替”定位迅速失效,以至于目前份额都没排到牌桌上。
而苹果在中国高端市场(600美元以上)的份额从2023年的80%下滑至2024年的52%,华为同期从7%飙升至33%。
表象背后,其他品牌逐渐失势的根本原因在于华为的多重竞争优势作用凸显。
华为有强大的自研芯片和打造逐渐全国产化的技术差异化能力(如卫星通话、鸿蒙系统构建、昆仑玻璃等),加上每年近20%左右的研发投入,致使其品牌能力、产品拉力持续提升,而其他品牌高端冲刺往往只能亦步亦趋,中低端市场又要在各自阵营中杀价内卷。
更致命的是,这些品牌线下渠道高度依赖华为遗留的经销商网络,当华为机型因稀缺性获得更高溢价时,消费者自然向华为倾斜。一个简单的例子,市场份额下滑,荣耀CEO赵明等高管离职,便暴露出“品牌忠实用户转移”后带给原厂商的阵痛。
唯独小米由于“一县一商”和开独立专卖店的策略会过得好点,偏偏问题就在于其主要依托头部客户,且综合毛利率约在10%,跟华为对一些头部商动辄30%起步的贡献利润相比,差距甚远。此外,虽然小米短期凭借新能源汽车的热度起势,手机出货量得到提升,但能否持续依然是个谜。
正如vivo副总裁胡柏山所言:“华为只是在拿回本该属于他的位置,未来2~3年,竞争将异常胶着。”的确,在手机厂商持续争夺市场份额的变局中,谁在掉队也很明显,抛开苹果不谈,为了应对这场困境,其他国产品牌该如何抉择?
巩固国内基本盘的同时,加速出海成为国产厂家的优选之一。
Part.2
出海
每个厂家都在抢蛋糕
2025年,几乎每一个中国手机品牌都在向外看。鉴于国内激烈的市场竞争态势,海外市场只有进行时,没有结束时。哪怕是华为,也在蠢蠢欲动。
海外的机会也足够大。IDC数据预测,2025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会达到12.7亿部,同比增长幅度逼近3%,加之AI手机可能持续爆发,全球市场将是一片蓝海。
这就衍生出了手机厂商们的第二个众生相:加速走出去。
华为业绩曾直逼世界第一,荣耀海外市场也在去年12月追平了与中国区的业绩占比(5:5),OPPO海外营收占比首次突破45%,vivo放狠话计划2年内把海外收入占比提到70%,而小米的销量大头同样在国外。
先看华为,早在2024年4月发布的华为Pura 70系列,便已向6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货,但考虑到其目前依然是被制裁的企业,在主要海外市场还将受限于GMS的服务缺失,短期内重心可能持续放在国内。
华为2024年报披露,中国区业收入占比71%,由此推测相比国内市场,终端业务显然还没在海外没形成有效规模。
至于其他品牌,显然可以更大胆和冒进一些。
荣耀采取的是差异化打法,聚集“高端化+区域聚焦”战略。如荣耀Magic V3系列曾在2024年Q2以35%的份额登顶西欧折叠屏市场。而在东南亚等新兴市场,荣耀通过预装本地热门应用(如印尼GoTo生态)、主打数字等系列来提升用户体验。2025年,荣耀还将进军印尼市场时,计划开设10家品牌体验店,并持续加大美洲市场布局。
OPPO则试图通过“Glocal”战略实现供应链深度本土化需求适配,同时以高端机型对标苹果。
以泰国市场为例,OPPO针对热带气候地区特点,推出了优化电池散热的定制版Reno系列,并在2024年Q3以20%的份额登顶当地市场;高端方面,去年的直板旗舰手机Find X8系列在亚太、欧洲、拉美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取得显著成绩,欧洲市场更是首销即突破50万台;2025年还将加大海外线下专区建设。
vivo则更加注重长期主义的本地化运营策略。公开资料显示,该品牌通过“More Local, More Global”战略致力于实现全链路本土化。比如,vivo在印度本地员工占比95%,零部件本地化率也超60%,2025年,vivo计划在印尼新增5家工厂,进一步提升本地化生产能力,同时将高端机型X200系列的海外销售占比提升至40%。
而小米今年Q1全球智能手机份额排名第三,以性价比巩固新兴市场,同时通过高端机型切入发达国家市场。
在印度、东南亚等市场,Redmi Note系列长期占据销量榜首,2024年Q4全球出货量突破8000万台;今年3月,小米也正式进军韩国,推出的小米15 Ultra,首销即售罄,带动韩国市场份额从0%提升至8%;在欧洲市场,小米推广“小米生态链+”模式,用户购买手机可享生态链产品8折优惠,提升客单价;此外,小米还计划2025—2029年在海外建立1万家小米之家,构建全球经销网络。
可以说,每个品牌在海外既有博弈,也有差异化打法,但殊途同归的一点均是提升手机的体验感。从近期的趋势看,厂商们似乎把这个点瞄向了:电池。
Part.3
大电池
厂商内卷新难题
“宁愿厚点,也想换大电池”,这是很多国内外网友对手机厂商们的共同期待。
抖音用户调研显示,7000mAh电池手机的购买决策中,“一天一充”的核心诉求占比高达68%。
对此,厂商的战术选择也呈现鲜明分化:
红魔10 PRO的7050mAh牛魔王电池、Redmi Turbo 4 Pro的7500mAh超大电池,以“参数碾压”吸引极客用户,但机身厚度普遍超过9mm。
而OPPO Find X8 Ultra采用“硅碳负极+石墨烯散热”组合,在6100mAh电池中实现125W超级闪充,充电10分钟回血40%。
荣耀Power更是直接把电池容量做到8000mAh,并在续航与手感间找到折中,配合“国补”政策将起售价格下探至1699元,实现技术普惠。
这种分化折射出行业的深层矛盾,消费者渴望“续航无焦虑”,厂商却受制于材料成本(硅碳负极单价是石墨的3倍)和安全风险。更为微妙的是,部分厂商将大电池作为“伪创新”——某千元机搭载7000mAh电池,但屏幕亮度仅300nits,实际续航反不如竞品的5000mAh机型。
智能手机历经十余年发展,电池和续航的重要性远超拍照体验,这同新能源汽车产品是相似的原则,续航功能同智能化水平一样关键。不过电池容量的增加是否意味着手机续航就会得到真正的提升,还不得而知。
续航是消费者面临的普遍痛点,比AI更有实用意义,于每个厂商而言,AI这场远水救不了竞争得如此激烈的近火,既然如此,不如卷向能真正解决用户痛点的方向。
正如IDC分析师Will Wong的警示:“当所有厂商都在讲述AI故事时,真正的较量将回归到最基础的体验。”其中,电池自然“首当其冲”,在AI尚未落地诞生出杀手级应用前,能否多用5小时成为消费者普遍关注的重点,从这个角度看,大电池值得厂商们卷一卷。
华为以技术优势重构格局,小米押注AI与全球化,而OPPO、vivo需在渠道与创新中寻找平衡。未来,谁能平衡国内市场与海外扩张,谁又能突破电池与AI的实用瓶颈,方能存活于这场十年混战。
原文标题 : 2025手机厂商众生相:变局、出海和大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