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putex 2025|富士康AI工厂:80%的AI与20%的人

芝能科技
关注

芝能科技出品

在Computex 2025上,富士康董事长刘扬伟对生成式AI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做出深刻解读。他指出,AI可以完成80%的任务,但仍需依靠20%的“人类智慧”来补全工业闭环。

从富士康的跟踪中,大致评估Physical AI赋能制造的现实边界,富士康转型为AI数据中心核心企业的路径:构建融合生成式AI、机器人和数字孪生的AI工厂,深度绑定英伟达与台积电,从“制造工厂”迈向“智能生态工厂”,以中国台湾为中心,辐射全球制造业、城市治理和半导体供应链的未来蓝图。

01

“80%的AI”与“20%的人”:

制造业的现实主义路径

刘扬伟在演讲中提出的“80/20”论断,为当前“AI是否能完全取代人类”的热议注入了理性成分。

富士康内部模拟显示,生成式AI在工程、计划、推演等专业知识领域表现突出,可完成大约80%的任务,但当任务进入需要复杂判断、人机协作或应对突发问题的环节时,AI能力增长开始放缓。

这一点非常关键。今天的生成式AI确实在图纸设计、流程优化、代码生成等环节表现出极高效率,尤其在数字孪生模型和制造流程模拟中展现出强大算力价值。

但当任务演化到需要“触觉与判断”的生产环节,如设备异常判断、非标准品处理、或安全策略调整时,依然离不开技术工人和工程师的判断力。

这种“AI做主力,人类做关键点”的协同范式,是制造业真实落地AI的可行路径,也是富士康打造AI工厂的哲学起点。是智能系统与人类经验结合的成熟阶段信号。

真正的工业智能,恰恰是要让AI完成繁重、重复、可预测的任务,让人类聚焦高价值、需判断的决策环节。这就是富士康所提出的“AI辅助人类”的未来制造的新的模式。

02

AI工厂不止于工厂:

富士康的未来

富士康对AI工厂的设想,并不局限于自动化产线或生产力工具,而是一个以生成式AI、数字孪生、机器人为核心要素的产业系统与生态中枢。

与英伟达、台积电、中国台湾科技委员会三方合作打造的AI超级计算工厂,本质上是一个以算力为支点的“国家级创新基础设施”。

搭载1万颗NVIDIA Blackwell GPU的超级计算系统,不只是富士康制造业务的提升工具,更是台积电研发、中国台湾AI产业开发、智慧城市实验的通用算力平台。

◎ 台积电称其为“性能跃升数个数量级的研发平台”;

◎ 科技委员会则将其定位为中国台湾打造AI岛的核心引擎;

◎ 而富士康自身,则将其视为智慧城市、电动车、制造业三大支柱升级的驱动力。

在这个AI工厂中,AI服务器、电力系统、液冷系统、封装工艺、云平台乃至护理机器人“Nurabot”,都成为其“超工厂生态”的组成部分。

不仅服务富士康自己,也通过NVIDIA DGX Cloud Lepton等云渠道,服务包括初创企业、科研单位乃至全球头部科技企业。

这让富士康从“代工王国”跃迁为“AI服务平台”的运营者,其客户群体不再只是苹果、微软,更是全球AI时代的所有创新者。

富士康公开展示的“从芯片到城市”的布局也验证了这一逻辑:

◎ 通过与法国泰雷兹和Radial合作进军FOWLP先进封装领域,布局欧洲航空、军工与汽车等高端半导体市场;

◎ 通过护理机器人解决中国台湾人口老龄化下的劳动力压力;

◎ 通过AI城市大脑和模拟工厂预先掌控城市运行与产品生产的变化。

这些布局都是对传统“工厂”概念的延伸与进化,是对物理制造边界的突破。

这场以AI工厂为核心的产业重塑,中国台湾科技委员会就明确提出打造“AI岛”的愿景。

其目标并非只是在AI赛道上获取份额,而是通过掌握算力资源、AI生态、数据资源和软硬件系统的垂直整合,构建一个可自我定义、自我迭代、自我更新的技术主权体系。这让“工厂”本身,变成了一种战略载体,一种国家数字未来的“发动机”。

小结

富士康正在推动的AI工厂正是这种理念的具体化:用英伟达的芯片构建“会思考”的机器,用台积电的芯片制造能力支撑AI硬件量产,用中国台湾构建本地创新生态,再结合富士康自身在制造、服务器、封装、自动化上的经验,把工厂变成可复制、可外溢的智能城市单元与科技战略节点。

       原文标题 : Computex 2025|富士康AI工厂:80%的AI与20%的人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