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分析师共议下一代运维:改变贯穿所有环节

C114 中字

  北京时间4月30日消息,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下一步业务转型、下一种商业模式……在全球电信运营商热切讨论的新的发展趋势背后,改变是贯穿企业上上下下、所有环节的。

  无论是“智能管道”还是“流量经营”,一张高质量、高性能的稳定网络是业务经营的基础。然而近年来,接入终端的多样化、新业务新应用的涌现,使传统的用来衡量网络关键性能的KPI无法真实、全面反映业务质量和用户体验了。

  毫无疑问,运营商需要下一代运维体系,为此,有媒体采访了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泰尔管理研究所高级项目经理王力、Ovum电信业务分析师AdaoraOkeleke,结合国内和国际两位专业人士的视角,探讨运营商运维体系面临的挑战,下一代运维需要具备哪些特征。

  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挑战

  王力认为,运营商网络的运维管理的确需要进行大的调整。以前用户的需求主要是打电话、发短信,运营商对电信网络的感知是可控的。但是现在,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社交应用、游戏、理财、购物等各种新应用涌现,用户感知开始受到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换句话说,运营商过去做到的是对“管道”的感知,而现在要做到“端到端”的感知。

  另外,运营商对网络容量的增长变化也变得不可预知,以往的话音业务容量是可预测的,但数据业务流量不可预知,看不到上限,并且还是热点状的。

  总结下来,王力认为挑战主要体现在:端到端的维护,从集中化向本地化的转变,加强快速响应和处理能力。

  Okeleke称,移动网络的流量激增,使运营商在做好传统的语音、短消息业务把控和计费外,还要做好流量经营。电信业务支持系统(BSS)需要准确追踪所有数据——短信、彩信、电话、邮件、互联网接入等等。后续还要把追踪到的流量进行分门别类的计费。由此带来的业务压力还包括,如何为消费者提供更灵活的套餐以供选择。而且,运营商还要让用户理解他们购买了什么,使用了什么,计费机制如果变得模糊不清,会对客户体验带来负面影响。

  此外、运营商还要为新开发出来的业务设计新的计费套餐,而且这些新业务、新信令数据会越来越多,它带来了数据的爆炸式增长,甚至使网络堵塞,损害既有服务的传输质量。因此,运营商需要管理好这些大量涌入的数据,业界很多设备商都开发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试图定位这些信令数据来自哪些基站,力图让BTS变得更加智能,同时为移动流量提供本地化服务器的响应。

  Okeleke补充说,运营支撑系统(OSS)也需要支持网络流量的增长,对流量实施实时监控,主动且提前识别可能发生的网络故障。OSS子系统,如网络规划和设计系统需要重新定义,以提供主动的网络监控,为用户需求留出适当的库存资源,支持用户的移动数据需求。其他的系统包括服务保障、配置系统、激活等,都要适应和管理这些数据业务。

  立足管道的智能化运营

  王力表示,现在业内热切讨论的流量经营,也可以理解为管道的智能化运营,提升网络的管道价值。他说,运营商说到底还是网络运营商,管道是其核心能力。目前,很多业务层的东西已逐渐被OTT业务替代,运营商更需要做好管道。

  他提到,今年初,美国发生了一件很有影响力的事情,联邦法院推翻了“网络中立指令”,这意味着运营商可以向OTT企业收取一定费用,保证网络投资,用户在使用OTT业务时体验到更快的速率、更好的感知。

  王力认为,这一事件的意义深远,它表明运营商可以控制每个用户访问每个网站使用每个应用时的网速,并且可以差异化定价,国外已经有运营商推出了差异化的业务套餐。用户要用更快速的网络,需要多交费。企业要保证自己提供的OTT业务不被运营商限速,也要多交费。

  他说:“这就是管道的智能化运营,针对不同价值的用户和业务,提供不同的网络感知。现在国内的运营商已经开始做了,比如中国联通的微信沃卡,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的后向流量。网络运维要做的事情,能在网路上辨别每个用户的流量都是走向哪些企业的哪些业务上,并且加以控制。

  很多运营商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将运维关注的重点从以往“以网络为中心”转向了“以用户感知为中心”,那这样的转型要求对运维工作人员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Okeleke表示,对电信运营商来,以用户感知为中心,也就意味着要以“服务质量”为中心,这是因为客户对服务的感知与运营商提供的服务质量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运营商需要把监测、管理好客户投诉这件事与监控服务的质量配合起来管理。

  Okeleke同时强调,运营商对所有服务模式的监控都不应该独立进行,这是因为任何一个环节存在短板,客户投诉率都有可能上升,在提供令客户满意的服务中,所有环节都是相互依赖的。此外,对问题的监控以及根本原因分析,都应该受到服务指标的驱动,而不是单独对网络质量的指标进行分析,后者并不能提示用户感知问题的答案。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