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租、不限量模式演变到各类互联网套餐,运营商为了发展用户绞尽脑汁设计出不同类型的套餐,互联网套餐相比以往套餐,流量更大、价格更低、实用性更强,新的竞争要素一定程度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青睐,最典型的案例当属中国联通的大王卡,然而重拳之下,受伤的不一定是友商,而是原有的终端业务链条。
套餐互联网化 占领用户高于一切
以联通大王卡为例,融合了时下流行的“日租+腾讯系应用定向免流+全国免漫游”模式,拨打0.1元/分,短彩信0.1元/条,省内流量1元800MB、省外流量2元800MB,用户正常上网,算下来一个月30块钱就有15G的本省流量,加上19元的月租,多重搭配的确比传统的定量套餐更为实惠,实为填充用户第二卡槽的利器。
除了联通,中国电信也在加码互联网套餐,例如阿里鱼卡、百度圣卡、网易白金卡、头条关心卡、头条联盟卡,电信超牛卡打的是天翼视讯自己的牌子。中国移动面对互联网套餐卡这一火爆市场,终于坐不住了,开始推出一款移动互联王卡来试探行情,但是免流部分仅限移动自己的咪咕系应用,对腾讯视频、 爱奇艺 、 PPTV 、 优酷 、西瓜视频这些APP尚未开启免流,仅仅是赠送18GB的省内定向流量。
据不完全统计,联通这种与互联网公司合作的套餐种类不下几十种,合作对象不止BAT这样的巨头,与腾讯合作的大王卡小王卡,与哔哩哔哩合作的22卡、33卡,与支付宝合作的蚂蚁宝卡,与京东合作的京东强卡,还有百度、微博、工行招行、优酷土豆,甚至还有同花顺、饿了么等等不胜枚举,范围之广令人咂舌,可以说是联通2017年的发展重点和亮点,尝到甜头的联通已经正式大王卡套餐开放给老用户升级。
由此,在2018年,运营商的互联网套餐将会作为主推产品进行更加深入的推广,三大运营商中低端用户的争夺战将进入存量互挖的阶段。
2017-2018年运营商渠道变化
互联网化成中国联通混改后的企业关键词甚至后几年的企业标签,自上而下贯穿“五新”举措,互联网化运营决心前所未有,“消费互联网、家庭互联网、产业互联网”业务体系转型中,消费互联网就包含个人用户业务在内,互联网套餐注定是重点业务,此类套餐也更加倾向于线上发展用户,意味着实体渠道的销售能力和定位在削弱。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三大运营商以营业厅为主的线下渠道也在转型升级,与BAT合作为例,试水“新零售”与“智慧体验”,营业厅除了传统业务办理和客户服务,在慢慢脱离“营”转为智慧解决方案、跨界新零售、智慧家庭体验的秀场。
从营业厅观察可知,除了少数用户的业务必须要到营业厅办理之外,三大运营商的访厅人流量已经不同往年,运营商业务办理的互联网化实际上已经早有部署,以广州移动为例,砸了近千万做以微信公众号为主的新媒体平台,实际上已经将业务移植到线上进行大部分分流,线下渠道的价值已经不如往日。
运营商实体渠道也在挖掘其他增值功能,跨界合作与新零售也许是转型升级的降低运营成本的入口。
套餐红利消失与运营商渠道萎缩 手机厂家夹缝求生
在近两年中,OPPO和vivo出货量大增,而其主要的出货量和销售渠道是国内的线下门店,卡位三四线城市公开渠道才有今日的市场规模,从这方面来看,OPPO和vivo等和运营商不仅仅是合作关系,同样也是运营商渠道的竞争关系。
事实上,从2014年开始,运营商宣布连续三年大幅降低终端补贴策略已经在作出预警,长期依靠运营商渠道的国产手机迎来了“寒冬”。VIVO主管销售的高级副总裁倪旭东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透露“不跟随运营商的脚步” 也是VIVO成功的原因之一。
互联网套餐之下,手机终端合约话费补贴已经不大现实,一方面是套餐资费偏低,运营商成本上已经盖不住4G换机大潮之时的话费补贴;另一方面,在用户角度用着20元-30元左右的套餐,即使有话费补贴,不升级套餐前提下,合约搭配的手机终端其机型配置也不会太好,合约购机动力不足。
2017年河南移动强制下架OPPO事件看出,运营商力逐“4G+优先版手机”与“全网通”的存量用户,护城河原则不能动摇,更别说为了发展新用户会顾及厂家利益。另据消息称,OPPO在北方几个大省也慢慢在退出联通线下渠道,金立被爆资金链断裂,金立持有微众银行股权、南粤银行股权等重要资产也都被冻结资产,金立多家子公司也处在动产抵押中,而事实上金立在部分省份的联通线下渠道也在缓慢撤出,非正常死亡的乐视手机乃至酷派手机,目前也已全部退出运营商线下渠道。
可以预见的是,2018年至2020年,当智能手机已经得到充分普及的情况下,接下来如果定向免流不再是进一步拉动用户增长的竞争要素,运营商极有可能由“流量补贴”开放转移到各类互联网平台VIP权益类为代表的“内容补贴”,加之大幅降低终端补贴已经成为常态,手机厂商想在运营商渠道取得成功难度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