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PO困境剖析:高端、海外、创新三重挑战下的突围之路

蛇眼财经
关注

曾几何时,OPPO在手机市场中可谓是风光无限。凭借着独特的营销策略和出色的产品设计,OPPO 收获了一大批忠实用户,市场份额在国内乃至全球都名列前茅。

记得2016年,OPPO R9系列手机一经推出便迅速走红,那句“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的广告语更是深入人心,该系列手机的销量突破了2000万台,成为了当年最畅销的手机单品之一,也助力OPPO拿下了中国市场份额第一的宝座。

5G时代的布局上,OPPO同样积极。早在2015年就建立通信标准团队,参与3GPP 5G标准的制定,向3GPP递交了超过2000篇的技术提案,成为3GPP中贡献最大、最有影响力的手机厂商之一。2018年,OPPO更是实现了多个业内“第一”,如成功实现全球首个基3D结构光技术 5G视频通话演示、首个打通5G信令和数据链路、率先实现OPPO手机的5G上网以及全球首个5G网络下微信的多人视频通话,在5G技术的赛道上抢占了先机。

高端市场:突破乏力的困局

然而,曾经在手机市场风光无限的OPPO,在高端市场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几乎处于缺席的状态,与这些竞争对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全球高端手机市场中,苹果和三星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据市场研究机构Counterpoint的数据显示,2024年高端智能手机销售份额为25%,同比增长高达8%,其中苹果以66%的市场份额遥遥领先,三星以18%的份额紧随其后,华为凭借着不断的技术突破和创新,以7%的份额位列第三,成功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而小米也在高端之路上不断探索,逐渐崭露头角。

产品定位模糊与缺乏差异化

OPPO旗下拥有多个系列的手机产品,在定位上存在一定的模糊性,缺乏明确的差异化特点,难以在高端市场中脱颖而出。

Find系列作为OPPO的高端旗舰系列,本应承载着品牌的顶级技术和创新理念,但在实际市场竞争中,却未能展现出足够的差异化优势。与iPhone、华为Mate相比,Find系列却没有一项能够做到极致,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导致在高端市场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Reno系列定位为中高端机型,主打轻薄设计和影像能力。然而,在这个价位段,竞争对手众多,且各有特色。vivoS系列同样注重轻薄设计和拍照功能,以出色的外观设计和优秀的自拍效果吸引了大量年轻用户;小米的Civi系列也在轻薄和影像方面发力,凭借着高性价比的优势赢得了不少消费者的青睐。Reno系列在与这些竞争对手的较量中,由于缺乏独特的卖点,难以突出重围,吸引更多高端消费者的关注。

A系列作为OPPO的入门级产品,主要面向对价格较为敏感的中低端市场。在这个市场中,消费者更注重手机的性价比和基本功能,对品牌和品质的要求相对较低。A系列虽然在价格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配置和性能上与同价位的其他品牌产品相比,并没有明显的优势,无法为OPPO在高端市场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此外,一加品牌作为OPPO旗下的高端子品牌,虽然在性能和配置上表现出色,但在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方面,与苹果、三星等国际品牌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

折叠屏市场的尴尬处境

随着智能手机市场的逐渐饱和,折叠屏手机作为一种全新的产品形态,成为了各大手机厂商争夺的新赛道。

然而,OPPO在折叠屏市场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Find N5虽然在轻薄设计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展开后机身厚度薄至4.21mm,闭合状态下机身厚度薄至8.93mm,机身重量低至229g ,成为了当下折叠屏手机中的轻薄王者,但在其他方面却存在着诸多问题。

在市场份额方面,根据IDC的数据显示,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折叠屏手机出货量达到250 万台,在连续9个季度的高速增长之后,首次同比下降9.6%。不过,2024年全年中国折叠屏手机出货量约917万台,仍同比增长30.8%

在折叠屏领域,华为以近50%的市场份额保持优势;荣耀稳居第二位,市场份额20.6%vivo凭借X Fold3系列位居第三位,市场份额11.1%;小米依靠竖折产品占据第四位,市场份额7.4%OPPO虽一年未发布新品,但仍获得5.3% 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五位。

OPPO Find N5在折叠屏市场中的竞争力不足,市场份额较低,难以对苹果、华为等竞争对手构成威胁。

海外市场:增长瓶颈的挑战

印度,作为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机市场,一直以来都被各大手机厂商视为必争之地。OPPO也不例外,自进入印度市场以来,凭借着出色的拍照功能和时尚的外观设计,吸引了大量印度消费者,曾经在印度市场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然而,近年来OPPO在印度市场的份额却出现了大幅下跌。根据市场研究机构Counterpoint 的数据显示,2024年印度本土制造的智能手机市场整体出货量同比增加了6%,但OPPO的出货量却同比下降了34%,排名滑落至第四。

首先,印度市场的需求变化是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印度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印度消费者对于智能手机的需求也在不断升级。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手机的基本功能,而是更加注重手机的性能、品质和品牌。其次,印度政府的审查也给OPPO带来了不小的压力。近年来,印度政府对中国手机厂商的审查力度不断加大,频繁出台各种政策和法规,限制中国手机厂商在印度的发展。

此外,OPPO自身的策略调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在印度市场的表现。为了应对市场竞争和成本压力,OPPO对其在印度的代工模式进行了转移,这一调整虽然在短期内可能有助于降低成本,但却导致了出货量的下降和市场份额的流失。

欧洲市场进展缓慢的阻碍

在欧洲市场,OPPO同样面临着诸多挑战,进展缓慢。

曾经,OPPO雄心勃勃地进军欧洲市场,试图在这个高端智能手机的重要战场中分得一杯羹。2018年,OPPO的新旗舰手机全球发布会在法国巴黎开办,这一举措被视为其打入欧洲市场的强烈信号,此后OPPO也不断推出与市场需求匹配的高端系列产品。

然而,现实却给OPPO泼了一盆冷水。由于与诺基亚的专利纠纷,OPPO在欧洲市场的业务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从2021年开始,诺基亚先后在印度、法国、德国、英国等9个国家和地区对OPPO发起专利诉讼,且在每一起诉讼中都申请了禁令。受此影响,OPPO在欧洲市场的业务出现了收缩。

虽然OPPO回应称当下智能手机行业相对而言并不处于一个扩张的时代,重点市场会阶段性的调整和倾斜,但对欧洲市场的关注是坚定的,未来也将精准、高效在重点市场投入,但不可否认的是,专利纠纷已经对其在欧洲市场的布局和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除了专利诉讼,欧洲市场的运营成本高也是OPPO面临的一大难题。欧洲地区的人力成本、物流成本、营销成本等都相对较高,这使得OPPO在欧洲市场的运营成本大幅增加。而高昂的运营成本必然会压缩OPPO的利润空间,导致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技术创新:错失先机的遗憾

在智能手机市场,技术创新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然而,近年来OPPO在技术创新方面却显得力不从心,无论是硬件性能的提升还是软件生态的构建,都未能给消费者带来足够的惊喜。

从硬件性能提升方面来看,OPPO在处理器、内存、存储等核心硬件配置上,常常表现得中规中矩,缺乏突出的亮点。以OPPO Reno系列为例,该系列部分机型在处理器的选择上,没有紧跟行业前沿,与同期其他品牌的同价位机型相比,性能上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使得消费者在运行大型游戏、多任务处理等场景时,可能会感受到明显的卡顿和延迟,影响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拍照方面,OPPO虽然一直强调其影像能力,但在技术创新上却逐渐陷入瓶颈。早期OPPO 凭借美颜自拍技术和出色的拍照硬件配置,在手机拍照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其他品牌纷纷加大在影像技术上的研发投入,OPPO的优势逐渐被削弱。如今,OPPO在拍照技术上的创新更多地依赖于第三方供应商,缺乏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这使得其在拍照效果和影像算法上难以与竞争对手拉开差距。

在软件生态构建方面,OPPO也存在着诸多不足。ColorOS作为OPPO手机的操作系统,虽然在界面设计和用户交互上有一定的优势,但在系统的流畅性、稳定性以及功能的丰富性上,与苹果的iOS和华为的鸿蒙OS相比,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再加上,OPPO在折叠屏手机这一新兴领域起步较晚,与华为、三星等竞品相比,OPPO在折叠屏技术上存在明显的差距。而OPPO在折叠屏市场的滞后,也对其品牌形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消费者的认知中,折叠屏手机代表着高端、科技和创新,是手机厂商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的体现。

OPPO在折叠屏市场的表现不佳,会让消费者对其品牌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实力产生质疑,从而影响其在整个手机市场的品牌形象和口碑。

破局之路:OPPO 的未来展望

面对当前的困境,OPPO并非毫无破局的可能。

在高端市场方面,OPPO需要进一步明确产品定位,突出产品的差异化特点。Find系列应聚焦于高端旗舰市场,加大在芯片研发、影像技术、软件生态等关键领域的投入,提升产品的性能和品质,打造出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高端旗舰产品。

在海外市场,OPPO需要加强本地化运营,深入了解当地市场的需求和文化特点,制定更加精准的市场策略。此外,OPPO还可以加大在欧洲市场的营销投入,通过举办产品发布会、参加国际展会等方式,提升品牌知名度和产品影响力。

在技术创新方面,OPPO需要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OPPO可以在人工智能、物联网、折叠屏等前沿技术领域加大研发力度,推出更多具有创新性的技术和产品。

OPPO在高端市场、海外市场以及技术创新等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但也存在着不少机遇。只要OPPO能够积极应对挑战,抓住机遇,采取有效的破局策略,就有望实现新的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重回手机市场的巅峰。

       原文标题 : OPPO困境剖析:高端、海外、创新三重挑战下的突围之路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